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三峡文物抢救重于泰山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一项宏大的水利建设工程,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而进行的文物保护也是建国以来一项巨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它同三峡工程一样为世人瞩目。这项工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形象,是衡量三峡工程能否成为文明工程的重要标志。最近,笔者随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专家记者团从重庆乘快艇沿长江东下,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采访。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取得重要成果

  长江三峡沿岸名胜古迹之多世所罕见,计1282处。专家介绍,经过两年多的抢救性发掘,重庆市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取得了重要成果。重庆库区的文物点共计883处,占整个三峡库区文物点1282处的三分之二。2000年6月,根据《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三峡库区1074处文物点纳入保护规划,其中重庆库区文物点为752处。在这752处文物点中,506处为地下文物,总发掘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地面文物246处,其中,白鹤梁题刻、张飞庙和石宝寨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列为专项保护项目。

  石宝寨西距忠县县城37公里,位于石宝镇,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自明万历年间建成后,经清代多次重修,始终矗立于长江北岸的玉印山上。石宝寨建筑群由山下的寨门(新建)、上山甬道及“必自卑”石坊门、九层高的寨楼、封顶上的奎星阁和天子殿五部分组成。其结构为南方高层穿斗结构的代表,在我国建筑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三峡大坝建成后,石宝镇街道将全部被淹没,石宝寨即将四面濒水。身临9层寨楼下,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175.1米的红色水位线。石宝寨寨门地面标高154米;“必自卑”石坊门地面标高169.38米;寨楼“梯云直上”楼门地面标高173.07米;寨楼一层地面标高175.25米,寨楼二层楼面标高180.18米。库区建成后,当2009年正常水位达175.0米时,寨门将全部淹没,“必自卑”石坊顶端露出水面,“梯云直上”楼门淹没1/4,那时,这颗长江三峡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将不复存在。三峡文物保护专家对记者团说:“对于石宝寨,我们采取‘就地保护’的方案,对玉印山山体的保护提出了四种围堤筑坝的方法及一种筑台的方法;对寨楼的保护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寨楼楼门、寨楼,均不改动;二是抬高寨楼楼门,寨楼不动,三是同时抬高寨楼楼门及寨楼(寨楼需减层)。”

  在号称“巴渝一胜境,文藻一胜地”的云阳,张飞庙渐渐呈现眼前,真可谓江上风清,亭阁飞檐,层楼峭拔。张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从庙内现存的一块北宋宣和年间的残碑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断张飞庙的初建时代当不晚于宋。张飞庙几经重修,其间在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一次特大洪水中彻底摧毁,现存的建筑群是在那之后至光绪年间陆续补建而成的。游览张飞庙,站在庙中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长卷石刻向东看,一眼便可望见墙上红色的“156米”水位线。云阳县文管所聂世江副所长介绍说:“整个工程完工后,最高水位将升至175米,而张飞庙最高建筑才165米,为了保存长江风景线上这一重要的人文景观,国家将采取‘异地搬迁’的保护措施。”2003年,张飞庙将坐落在上游32公里处万县与云阳之间的双江镇对面的小盘沱。

  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而闻名于世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建筑面积1785平方米,主体建筑海拔245米。白帝城是一组庙宇建筑群,其历史可上溯至西汉末年。据史志记载,白帝城中曾有白帝楼、最高楼、观音阁、清风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今已不复存在。现存的白帝城中除有明良殿、武侯祠、感星亭等明清建筑外,还有民国初年所建托孤亭一座。从整体来看,白帝城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地处三峡胜景夔门前沿,地理位置优越,理所当然地成为长江旅游链上重要的一环。到三峡工程2009年全部完工后,今天的白帝城将成为四面环水的孤岛,三峡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柳春鸣对记者说:“江水将淹没白帝山的部分景点如观音洞等,更为严重的是江水的反复涨落有可能对白帝山北面的部分山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为这部分山体风化比较严重,被江水浸泡冲蚀后有塌方的危险。所以根据白帝山山体风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将分别采取加固措施,确保白帝山在三峡水库建成后不会因江水浸泡掏蚀而出现崩塌现象。在加固维护时,必须特别重视对白帝山整体环境的保护,尽量消除人工砌筑的痕迹。”

  据悉,对于白鹤梁题刻的保护,目前有关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威尼斯宪章中文物保护为主的原则,以建造一座水下建筑物将其整体覆盖全面保护最为理想。

  在三峡库区近百处的民居建筑中,最有史料价值的是巫山县大宁河畔的大昌古镇。步行在大昌古镇上,可以看到,很多地方仍保存着清代甚至是明代的风貌。整个古镇除北街外,东、西、南三街及其三座城门今天仍完好存在。沿街建筑多为四合院式,临街铺面多为两层,两旁居民建筑的窗户多为精美雕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颇具当地清代民居代表性的温家大院。  

  三峡文物对“巴文化”研究至关重要

  三峡地区珍贵历史文物的发掘,为探索巴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所以三峡沿岸的文物保护一直是国家及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考古学年鉴》主编徐光冀先生说:“近年来,瞿塘峡以西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标志着这个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有了重要的突破。在巫山至忠县一带,发现了一些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大型遗址,对巴文化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三峡地区考古的重点。我们正在努力把这些遗址的内涵、文化特征、年代和分期搞清楚。在巴文化的探索中,对‘巴’的涵义,至少有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涵义,地名、国名、族名和文化名。”他介绍说,巫山双堰塘遗址是一处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大型遗址;在河滩地带发现的汉晋时期的墓葬和建筑遗址,有可能与河对岸的张家湾遗址是相连的,同为探索巴文化的重点遗址。另外,重庆地区夏商至西周的考古发现已经改变了我们过去对早期巴文化知之甚少的状况,并将过去通过战国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进到了春秋时代,初步显现出巴文化从商周到战国形成的一个不间断的完整考古学文化序列。由于不少楚墓的发现,为研究巴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整个峡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发展、尤其是史前文化的脉络,巴文化的历史将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将会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

  做好三峡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位于忠县县城正北6公里的井河两岸中坝遗址的发掘一直是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目前看来,中坝遗址是重庆三峡库区最为重要的遗址,其地层堆积之厚、延续时期之长、遗迹和遗物之丰富,在中外发现的遗址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其文化信息的含量难以计数,可以说是重庆库区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及见证。发掘人员介绍,自1998年抢救性发现以来,这里首次科学发现了三星堆文化、老官庙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初步建立了从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年代序列。另外,当地还发现了东周时期房址9座、汉代龙窑两座、宋代窖藏一个以及出土器物共108件。当记者团到达贮存这些出土文物的库房时,发现如此重要的部分考古文物就这样罗列在几间阴暗的小屋内,除了一扇挡风遮雨的门之外,没有安装任何先进的防火防盗系统。据了解,湖北库区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多年来,在三峡湖北段共完成了76处地下文物点的田野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40多万平方米,完成勘探面积157万平方米。但直至今天,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仍没有得到完善。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主任王风竹说:“你们沿途看到的还是一些条件比较好库房。有些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也不过如此。我国文物保护的漏洞不仅是出土文物的安全问题,还有打击盗墓分子的手段过于落后。有些盗墓分子不仅有枪而且盗墓手段先进,而我们基层保护文物工作人员竟是赤手空拳与手持武器的盗墓分子搏斗。国家没有为他们提供统一的服装,也没有任何自我保护安全设备。”

  三峡文物保护是保存中华民族历史遗迹的重大问题,三峡工程建设对我国的考古事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建设好三峡工程的同时,做好沿岸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杨光 )
  

摘自:《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