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忠县县城6公里,记者昨天来到了被称为“可能是重庆峡江地区龙山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文化代表”的中坝遗址。
中坝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但由于河水常年冲刷,近7000平方米的主体部分像一座孤岛横卧在干井河河心,若不是随行的考古工作人员指点,记者很难将眼前这座郁郁葱葱的“土包”与出土文物非常丰富的中坝遗址联系在一起。在文物修复现场,记者看到一座高80厘米、直径约30厘米的东周时期的陶瓮,历经约4000年的风雨沧桑,青灰色的陶瓮纹理清晰,有的学者推断这种大型陶瓮是先民埋在地下贮藏粮食所用,说明当时的社会较为富足,一般百姓家庭都普遍存有余粮。遗址还出土了1000多件花边口圜底罐,考古专家徐光冀先生认为,这些可能是一种生产工具,如果化验证实罐中含有盐的成分,那将对研究商代至西周时期巴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充分的实物依据。
中坝遗址考古队队长孙智彬三年前正式率队参加了挖掘工作,他认为中坝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序列、巴文化的发展及龙窑口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安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