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武则天墓能挖出什么

  编者的话:考古?寻宝?

  “考古”,在世人的头脑中是一门既枯燥又神秘的学科,因为考古知识虽十分繁复枯燥,然而如果单单将其视为“寻宝”,却又是何等神秘而刺激的事儿,所以“考古”事业这几年又由冷变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盗墓和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而将“考古”这门学科与单纯的“寻宝”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前不久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最后又令百姓大失所望的老山汉墓则是一个典型例子。原本想搞成一次引起公众对考古事业的关心与了解的科普活动,却更多地引起了大家寻宝猎奇的心理,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却是一座早已被古人洗劫一尽的空墓,没有了“金银财宝”,公众自然颇觉浪费感情。然而,这却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引起了公众对我国考古事业的关注。从这方面看,倡导者的初衷还是实现了,从大家对同为汉墓的济南洛庄古墓的关心,到对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的越发关切均可见一斑。

  日前,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的这两座古墓,其中洛庄汉墓已算无悬念了,而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梁山上的乾陵则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但其中到底有多少真实可靠的消息,乾陵到底有多少谜,又有多少谜已经解开,以及人们最关注的事—乾陵的真面目何时呈现世人面前呢?为此本报记者专程奔赴乾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采访。

  人们经常从仍在发掘中的两三千年前的秦始皇陵推断:距今一千多年,处于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唐代君主的生活一定会比秦代更阔绰,因而他们的陵墓中的珍宝一定会比秦陵中的陪葬品更稀罕。所以,世人总在企盼着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其实世人这样的推断也不是没有根据。据专家介绍乾陵拥有三个“惟一”:一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二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的陵墓;三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远远望去乾墓宛如一尊庞大无比的睡美人塑像,不仅造型奇特,更为历代帝陵之冠。

  这位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占据了整个梁山山峦。据专家推测规模宏大的乾陵陵园是仿照京畿长安的布局,其基本结构犹如唐长安城的缩影。

  围绕这座帝陵,自古至今传说与谜团始终不断。其中位于墓道末端的“无字碑”缘由及如此一座赫然屹立的帝陵之冠为何没有被盗成为世人至今难解之谜,但传说却不断。如有专家推断“无字碑”的碑文被埋于墓中,也有推断是武则天将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等等。关于为何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史书记载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考古是责任

  世间有关乾陵的许多谜团只有在它被发掘后方可揭开,可是乾陵何时才能被发掘?目前有关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如何?日前,记者走访了负责此项工作的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

  据刘处长介绍: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日前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刘处长对外界的传言表示无奈,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并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所做的考古发掘全部是以保护文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当专家在做过一系列有关地质、水文、地震等一切自然条件的研究勘察工作之后,将各方面条件所构成地下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与发掘后我们目前科技所能达到的保护保存环境相比,得出哪个更有利于文物保存的结论,才能决定是否发掘。目前,我们的考古研究工作已经在开展,而且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但据刘处长介绍:这次的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地下文物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可知道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山中,由于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下一步,专家们还将做地震对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文保多难题

  文物的发掘取决于保存工作的进展。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采访中,刘处长对外界传言的“许多北京专家组成专家组,到乾陵实地考察,研究文物保护的解决方案”予以肯定。

  那么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据刘处长及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墓穴中是真空环境,如果温、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谜团的文献,展示当时真实风貌的丝绸制品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

  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赵北辰)

   
摘自
《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