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乐山大佛真要躺倒了吗?


  编者按:“乐山大佛危在旦夕”!“乐山大佛要躺倒了”!不久前,国内多家媒体纷纷发出如此惊叹。乐山大佛真的不行了吗?记者赶赴四川乐山,探了个究竟。

  经历了1200多年的乐山大佛在阴雨中依旧面容慈祥安宁。发髻并未有脱落现象,倒是鼻头确实开始发黑。大佛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郭明兴告诉记者:鼻头发黑估计是因积水造成,目前还未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但他认为:有媒体报道“大佛要躺倒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而,大佛没有“生命危险”,并不意味着大佛的“健康”丝毫未损。郭明兴向记者介绍:大佛正经受着风化、酸雨、水渍、江水冲击和游人骤增等直接与间接的侵害。另外,加之大佛年代久远,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大佛佛体又在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建造,的确需要强化保护。

  于是,各方专家提出拯救大佛的方案:有的说恢复“大像阁”,也有人说给大佛加个顶,甚至有人说给大佛罩个钢玻璃结构房。

  然而各种方案都忽略了最本质的保护:环境治理。我们不能不警醒的是:污染的江水时时冲击着大佛基座,酸雨侵蚀着大佛的全身。站在乐山观景台,俯瞰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大渡河水奔腾而下,与岷江污浊的黑水相融,混成一条黑色的飘带在大佛脚下绕行,泛着层层泡沫,泾渭分明。据乐山环保局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江中有腐蚀成分的工业废品就达17种。每天的废水多达200多万吨,主要是由成都、眉山等地企业排放。而嘉华水泥厂,岷江化工厂、乐山皮革厂等中小企业与大佛景区相距不过一公里,这些企业都是下排污水上冒浓烟。

  走在乐山市区,会不时地被过往车辆排出的尾气所呛。郭明兴说:乐山大佛景区门口就是一条公路,过往车辆全从这儿过,有许多都是对空气污染很厉害的大卡车。大佛,就是每天被这样的江水冲击,每天被这样的空气所笼罩! 

  大佛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郭明兴向记者介绍说,大佛建成的时候,原本有“大像阁”替她遮风挡雨。但“大像阁”毁塌后,大佛便沐雨栉风、露宿江滨,至今已有700多个春秋了。尽管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些维修保护措施,每年的维修投入费用也多达几百万元,但从长远来看,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不久前,成都市温江中学学生朱丹写了一封信给四川省省委书记周永康,呼吁为乐山大佛建造一间“屋”,以保护这尊世界级大佛,并为建“屋”捐出她平时积攒的100元零用钱。

  朱丹保护国家文物的真情引来众人的钦佩,但同时也带出一个严肃话题:乐山大佛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我们除了懂得去观赏她之外,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如何去保护她呢?

  拯救乐山大佛

  计划有,困难也有。一项围绕着栈道和大佛平台的“安居工程”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郭明兴介绍说,在大佛景区前山门通往大佛脚下平台的凌云山崖壁上,拟将新凿一条300多米长、1.3至2.0米宽的大佛栈道,因势利导、明暗结合、攀岩穿洞、架虚构空,与现有凌云栈道相通,既有利于疏导游客,也可保护唐代九曲栈道和临江岩壁石刻艺术龛窟。另外,准备改善目前的佛脚平台,基座平台向临江外部拓展约4米,并修筑挡水墙,以缓减水流冲刷,保护佛体稳定。

  据了解,此工程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和省建委的批审。然而,半路却又“杀出个程咬金”,资金成了问题。整个工程需要资金达几千万元,到世界银行贷款,却迟迟贷不下来。

  围绕着永久保护大佛,各方面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三种意见:

  意见之一:恢复古代“大像阁”,再现唐代大佛“为楼十三层”、“佛阁与山齐”的原貌,让千年古佛入住高楼而安然无恙。可有人认为,高楼突兀耸立,层层阁檐将佛体严密覆盖,那么“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将荡然消失。人们观佛拜佛的传统习惯会受影响,还有可能直接影响乐山旅游业的发展。

  意见之二:为大佛建造一座钢玻璃结构房,笼罩佛体全身。支持此论者说,采用现代先进的采光效果,不仅不会影响观瞻,而且能使大佛获得全封闭式的保护。然而反对者则认为:在苍崖丹壁上嵌装现代钢玻璃设施不伦不类。如此“土洋结合”,与景区环境不协调。

  意见之三:给大佛盖一个“顶”。主张者认为这样便两全其美,既可保证游人观瞻朝拜,又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但有人就出来反对了:在大佛头上盖个“房顶”,不论是方是圆,都存在着有损弥勒大佛标准像之嫌。游人隔江远眺,会觉得大佛像“道士”或是装扮成头戴斗笠、孤舟独钓的“老翁”。

  大佛真的会倒?《乐山大佛要躺倒了》、《乐山大佛危在旦夕》……这是前不久登在一些媒体上的文章。这是危言耸听吗?郭明兴向记者保证:大佛绝不会躺倒。

  同时,郭明兴也毫不讳言地向记者透露了大佛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大佛与山体浑然一体,佛身岩石长期受酸雨降水和山体渗水的侵蚀,积水滞留大佛胸腹部,致使岩石强度降低,造成佛体植物生长,霉菌滋生,风化加剧。另外,由于雨水和日照等自然作用及现代酸雨的环境污染,使佛体表面模糊,甚至出现岩体剥离脱落现象。而大佛基座受到三条水系水力长期冲刷,水下岩坡淘蚀严重,在大佛像南北侧250米范围内已形成冲蚀坑72个,最大坑深达4.7米。而每年络绎不绝的游人也给大佛的保护带来了一定影响。

  乐山大佛 佛山一体

  乐山大佛,依山凿就,脚踩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背负九峰,面对峨眉,巍然屹立已有1200多年。它坐东向西,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堪称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像。

  大佛造像属唐代塑像艺术风格:面型圆润丰满,发际高耸,细腰薄唇,衣饰线条流畅。最令人叫绝的是,整座佛像与自然山体有机结合,构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宏伟气势。在大佛两侧沿江崖壁上,还保存有数百龛石刻造像;右侧石壁上的“九曲栈道”严峻奇绝,也是唐代开凿的文物古迹。

  199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和席尔瓦教授来乐山大佛考察,对乐山大佛资源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留下了“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地方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的赞叹。

  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文明之悖论这是老话重提,但又不得不提。

  1200年了,大佛是在逐渐地变老,岁月带走他的年轻,风沙在他的脸上刻下沧桑。可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近20年来,大佛衰老得快多了。为什么?你去乐山看一看,大佛脚下那乌黑泛浊的岷江水!你去闻一闻,乐山小城里飘散不去的汽车尾气味!谁还能够想像,这里也曾有过“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的安宁啊。

  那谁是残害大佛的杀手?是我们自己。人们一面担忧着大佛的安危,一面仍镇定自若地修路、增车、游玩、排放污水、乱丢垃圾……乐山大佛的开凿历时三代人,共90年。可是,保护大佛将不只是三代人的事,将是30代,300代的事啊。希望后人在重游乐山时,不会万般遗憾地指着一堆乱石介绍:“这里曾经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大佛,但是它毁于我们先人的环境污染。” 


摘自《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