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哈密国王墓经过修缮后,近日以一种全新面貌向世人开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日前就哈密国王墓修缮工程一事指出,该墓维修工程款虽然仅有96万元,但其走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的资金筹集的新路,却给世人一个好的启示。
位于新疆哈密西2公里外的哈密国王墓始建于17世纪初,历经两个多世纪不断扩建,原由6个麻扎、1个清真寺、十几间屋舍等建筑物组成。葬有前6个国王和他们的台吉、子孙后代的台吉、子孙后代的3个麻扎以及屋舍都已毁坏倒塌。现存只有清真寺及白西尔王麻扎、夏麦合苏特麻扎和一个台吉麻扎。总面积5000平方米。哈密国王是受清代册封的哈密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领主,其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一代国王额贝都拉受封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末代国王沙木胡索特去世止,历传九代,共223年。因哈密地理位置优越,接受内地文化的影响较多,哈密国王为清政府稳定新疆、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1983年始,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国王墓加以保护和维修,以恢复原貌。新疆文物部门新近又筹集96万元修缮国王墓,日前已修缮完毕。96万元修缮工程款来自:新疆政府40万元,新疆建设兵团20万元,其余来自地方。新疆文物局局长岳峰对此表示,资金投入在文物保护中是一个老问题,文物部门要一方面力争国家和各级地方的投入,另一方面在用好、管好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吸引资金,用于文物保护,逐步建立起文物的社会保障体系。哈密国王墓修缮资金的多渠道筹集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张强)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8月30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