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古代文化走廊”浮出水面
据新华网重庆8月29日电(记者刘刚、王新亚)史料显示,古时的三峡地区,存在着一条联系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巴文化的“走廊”。随着三峡库区文物发掘抢救工作的展开,这条“走廊”开始以实物面貌浮出水面。
考古专家介绍,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是巴人活动的重要据点,其境内的大宁河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中原和江汉平原的重要水道,是沟通巴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走廊。但截至本世纪中叶,巫山的文物发掘工作还比较零散和缺乏系统,直到建国后为配合三峡工程对库区进行文物调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启动,长江、大宁河两岸存在的这条文化走廊才得到了大量文物的印证。
考古专家近年来在大宁河两岸发掘出大量文物,夏商文物大多具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征,其中商代铜尊表现出浓郁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风格。主管重庆库区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庆博物馆考古专家邹后曦认为,三种文化在此地的交流可能在商代已经开始。较晚历史时期的文物则表明,到了战国时期,巫山的巴文化逐渐被外来的楚文化所取代。
邹后曦指出,巫山的古文化,突出地表现了边缘地区文化的过渡特征,呈一种“走廊文化”的面貌,而大宁河便是当年最重要的水上文化走廊。由于秦汉后巫山主要隶属于巴地,这条沟通巴、楚、中原文化的水上文化走廊存在历史并不长,主要局限于东周时期。但邹后曦认为,这段不长的历史对巫山的影响非常深远,著名的“巫文化”、 “神女文化”都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1997年至今,专业考古队伍已经在巫山确定文物发掘地点11个,完成勘探约50万平方米,发掘约16000平方米,出土成件文物2000多件,超过了本地历史上考古发掘的总量,在新石器、商周、汉晋等不同时期考古学文物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收获。巫山县也因此跃升为三峡库区文物第一大县。
目前,库区文物上半年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成,下半年的发掘计划将于9月启动。人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 三峡文化走廊”的全貌。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