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北京老山汉墓近来一直是媒体盯住不放的热点,又由于它离居民区不远,京城的百姓对于这座家门口的汉墓也颇感兴趣。有消息称,老山汉墓将在8月20日打开墓室,揭开棺椁。届时,老山汉墓究竟遗存多少文物及墓内其他情况就会水落石出。
在人们瞪大眼睛用孩童一样的目光上下打量家门口的汉墓时,也许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其实,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挖掘了数量惊人的汉墓。专家说是几万座,从贫民到诸侯王各个层次等级都有所涉及。那么,根据已经发掘的情况看,老山汉墓在我国汉墓整体挖掘中的地位和考古学上的价值如何?就这个问题,记者请教了有关考古专家。
老山汉墓是王墓还是王后墓
专家们都确定无疑的是,这是诸侯王级别的墓,墓穴的规格仅次于帝王。现场发掘的条形状木材围成的如院墙般的“黄肠题凑”被视为标志。再有,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老山汉墓属于土石坑墓中的石坑墓,是露天的。而汉代王陵墓中,另一种是不露天的崖洞墓,凿山成洞穴,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先生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发掘的西汉王陵有35座之多,时间上贯穿整个西汉200多年历史,空间上则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区域。
在已经发掘的西汉王陵中,规模最大的要算河南永城梁孝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保存最完整的当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和广州南越王墓。其中,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套),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2000多件(套)。通过对已发掘的保存较好的西汉王陵墓群的研究,考古界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基本弄清了西汉王陵的形制、陵园、寝园、陪葬坑、陪葬墓等制度。
老山汉墓的规模要比上述的河南永城的梁孝王墓、徐州楚王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小。
此前,记者在拜望中国历史博物馆前任馆长、著名学者俞伟超的时候,他曾推断,老山墓绝对不会只是眼下挖掘的这一座。按照经验,就在正在挖掘的此座墓穴西面,应该还会有另一座汉墓穴,因为汉代夫妻合葬讲究“同茔不同穴”。又因此墓坐北朝南,古代的礼数是右为上,所以从方位上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是王后或者王妃,而其右的当是王。
期待“金缕玉衣”的出土
作为多年投身考古工作的老专家,刘庆柱特别期望老山汉墓有惊人的文物发现,但他同时也提醒媒体和百姓说,从老山汉墓的媒体报道和发掘现场来看,老山汉墓可能被盗过。
诸侯王级的墓能发掘出“金缕玉衣”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一定。在已经发现的近40座汉代王陵中,有21座出土有玉衣或玉衣片。一般来说,能否发现玉衣,要待墓葬清理到最后阶段才能知晓。老山汉墓亦如此。但是,墓葬被盗与否与是否有玉衣出土没有必然联系。
也有专家对记者说,在汉代,朝廷的大官及夫人死后都会从朝廷那里领到“金缕玉衣”,这好像成为了一种待遇,后来“金”渐渐变成了一个代名词,“银”、“铜”都可以充当。“金缕玉衣”并无太多奇异之处。
至于盗墓,在专家眼里那就更平常了,如果发现了没有被盗过的汉墓那才是新鲜事。民间素来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而这在我国已经发掘的汉墓也得到了证实,已经挖掘的汉墓大多被盗。而一旦被盗,多数是损失惨重,有的“金缕玉衣”就因盗墓而遭破坏。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博士在谈到遗存文物时认为,随葬的车马、陶器等会残留多一些。一般来讲,棺椁里贵重物品最多,盗墓者多会直奔棺椁。墓室仿照人生前所居住的样式,分为前后室。后室的玉器、金银、青铜器会是盗墓者的目标,但前室的车马一般难于搬运,遗存的可能性较大。
另据前些时日的有关报道,在老山汉墓的大门与甬道之间,发现了几件漆器,一个耳环和一个台案,台案已经被压塌。信立祥博士对这一发现提出了疑问:“随葬物品显然不应该摆放在那个地方,如果是有意摆放的,为什么?如果不是有意摆放的,只能证明一件事,此墓的确被盗过。”
出土文物出土时不能在掌中把玩
稍有些文物常识的人都会懂得,刚出土的文物如何处理是最关键的事情。打棺揭椁之时最要紧的当然是保护。它们不可能像人们想当然的那样拿在掌中把玩,让摄像机的镜头对着它们前后左右拍个痛快。
刘庆柱所长告诉我们,在以往的发掘工作中就有过很多遗憾,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群,其中有一个墓泡在水里比较潮湿,打开后,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盛着水的碗里漂着藕片,但就在端起来的一刹那,水一动,它就散了,没了!还比如有些墓室一打开看到地上有谷物,可你一动,它就马上成灰了。考古发掘是一项精工细作的科研工作,需要时间,也需要方法。
有关专家都认为,老山墓的墓室打开后,出土的东西一时间难以全部呈现在人们面前。清理这些文物的工作将比较复杂。取出器物就需要十天半个月,最后在实验室将它们成功还原则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人们想要一睹文物原貌,还需要再耐心等待。
此外,还有专家推断,由于北方常有大旱大涝灾害,气温冷热不均,再加上北京的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造成的条件,古墓中的丝绸大多难以保存,漆器的木胎也许已基本腐烂,保存不会太理想。
今年4月的时候,记者在老山墓的现场见到,为了配合发掘,有人为老山墓捐资100多万元搭建了一个工艺先进的防护棚,跨度达36米,且中间无一支架,这是在以往的文物发掘现场十分少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既透光又遮雨的防护棚,使老山汉墓在今夏几次降雨中得以保存。
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手段的更新也是老山汉墓挖掘的一项成果。目前北京尚有大量的古代建筑急需保护,尤其是那些土石木制结构的建筑,这些都期待人们关注和支持。(本报北京8月17日电)
■背景资料
老山汉墓发掘过程
1999年底,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安分局在破获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老山墓。
2000年2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业考古人员成立老山考古队,正式开始对墓葬进行发掘。
4月3日,老山墓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古墓棺室部位已经露出,一旦去掉封土层,整个棺室将显现出来。
4月6日,依据西汉葬制王与王后在墓葬时应享受同等待遇及最新发掘进展,部分专家提出老山汉墓有可能是王后的墓,或许周边还存在规模相当大的汉墓群。
8月初,墓门打开后,又发现了一些漆器碎片。墓门底部与回廊间发现两个盗洞,估计时间不出汉代。
汉代缘何重厚葬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据说汉武帝的茂陵被农民起义军打开后,上万名士兵搬运几十天,陵内物品还有一半。
考古专家信立祥博士指出,汉代推崇孝道,遵从“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制度始于汉朝,那些被当地推举为“孝廉”的人,才可以到朝廷做官。由于汉代把孝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厚葬父母就成为孝的最重要表现。
汉代葬仪“视死如生”,不但要把人在生前所用物品带入墓中,还在修墓的时候按照现实生活中房屋的模式建造,有休息的地方,有放东西的地方,甚至还有厕所。
此外,汉代厚葬还与汉代国力强大有关。汉代真正的厚葬始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全面强盛,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实行厚葬的物质基础。到了东汉,国力开始贫弱,但厚葬之风仍然盛行。此后各个朝代,虽然重厚葬不如汉代,但每逢盛世,丧葬物品也随之丰富。
专家认为,汉墓对于了解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秦统一天下之前,我国疆域内并存楚、秦、三晋、燕齐、吴越、巴蜀等多种文化。西汉建立后,多种文化融合,共性增强,汉民族与汉文化由是形成。
何为“黄肠题凑”
据专家介绍,黄肠题凑是墓葬的一种规格,只有诸侯王级别的墓中才有。
所谓“黄肠”,就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经典释文》解释为:“题,头也,凑,聚也。”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据《礼记》记载,黄肠题凑为天子之制。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也有的墓用石头,被称为“石肠题凑”。
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刘建墓、石家庄张耳墓、扬州刘胥墓等7座汉代王陵出土了黄肠题凑。
老山汉墓的黄肠题凑经过化验,木料是栗木而不是柏木黄肠,但却是不折不扣的题凑。它的作用相当于地宫的大门,最上面突出的两层顶板条木,类似于房檐结构。老山汉墓的顶板条木每根约有3米长,需要八九个人共同抬起。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0年0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