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甲骨文“家族”还活着 湖北发现“肉码字”


  3000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其“家族”成员今天还“活”着!湖北郧县等地最近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同源共体的记数符号“肉码字”,专家称之为“甲骨文活化石”。 
  
  “肉码字”是郧县及周边地区民间目前仍在使用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记数文字。它以棍竹为笔,以灰土为墨,在猪羊等鲜肉块上记下肉块重量(目前发现可记到三位数)。 

  研究发现,“肉码字”与甲骨文相关文字在四个方面相同:都没有摆脱陶器符号的影响;正写、反写、倒写都不影响记数;两个基本字合一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笔画都细而长。此外,书写的载体(龟甲、兽骨与鲜肉)也联系密切。 

  汉民族早期文字并非甲骨文一种。目前已发现有西安半坡村陶器文字、青海都柳湾陶器文字、杭州良渚陶片文字等。“肉码字”与这些文字相同或相似,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肉码字”的原始、古老。“肉码字”的发现者王天富研究古文字近20年。他说,文字源于记事,记事源于记数。“肉码字”是原始社会晚期或奴隶社会时期留下来的与甲骨文同源共体的记数符号。 

  历史上,郧县是周商两部落交汇地,古属庸国。发现甲骨文的殷墟遗址(河南安阳)与同样发现有甲骨文的陕西扶风、岐山周部落原地,处在郧县东西两侧。王天富说,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决定郧县先民在对外交流中免不了使用甲骨文。 

摘自《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