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老山汉墓发掘现场

尘封千年的墓门首次开启(赵建国/图文)
7月28日,当本报记者再次进入众所瞩目的老山汉墓时,与两个月前相比,这里的变化之大的确让人出乎意料。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红蓝相间屋顶的金属防护棚矗立在绿树怀抱的山坡上,气势恢宏。从南面的门口进入发掘现场,迎面在墓门位置是高2.5米的壮观的“黄肠”题凑,穿越千年的时光,这些木料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芬芳。整个墓室的顶部已经打开,20多名穿着蓝色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现场大量的木料。
据老山汉墓发掘现场负责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武钰介绍,防护大棚建完之后,7月份以来继续进行发掘工作。当墓室的第一道门打开时,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与以往发掘的很多汉墓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第一道门后面,有一个带转轴的木栅栏门,再后面竟然封堵的是“黄肠”题凑,而且在门前的地面下,还有七八片40至50厘米长的“筒瓦”,至于这些筒瓦是做什么用的,为何放在门前,又在地下,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考证。王武钰强调说,前两天有的媒体说这里出土了铜瓦,是不确切的,筒瓦不是铜瓦。
在清理墓室的甬道时,发现了几件漆器和碎片,其中有一个完整的耳杯和一个漆案的一部分。汉代的漆器非常考究,是木胎外面粘上麻,再涂漆,经历千年,刚出土时的色泽仍然光亮如新,但质地却很脆,稍不留神就会碰碎,而且见风见光后会变色干裂。现在发现的碎片不知是怎样损坏的,目前漆器及碎片已被中国文物研究所取走,及时采取剥离泥土、脱水处理等措施进行保护。
清理墓室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要对清理的每一部分首先进行绘图、照相,对每块木料都要测量诸如长、宽、厚、直径等数据并编号记录下来,然后再将木料放在外面长6米、宽1米,有专用药水的池子里进行防腐处理。在墓室的清理中,又发现了下面还有两根南北走向的大横木,由此推测,墓室的结构起码是比较复杂的,因为这是原先发掘的汉墓中所没有的。
对于几个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如该墓是否被盗、有无金缕玉衣、何时开棺等,王武钰回答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被盗的痕迹。至于有无金缕玉衣,他说这似乎无关紧要,当然有的话更好,没有也不能代表墓主人的身份就不高,据现有的情况推测,这里肯定是一个诸侯王一级的墓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何时开棺,他说,这要看目前清理工作的进度以及墓室结构的复杂程度而定,估计最快也要在8月中旬以后。
摘自《生活时报》2000年07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