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皖南明清古民居防火功能得到文献证明

  
  据
新华网合肥7月26日电(记者王雷)在中外建筑界中享有盛名的安徽皖南古民居,其独特的防火功能目前通过有关文献的发掘整理得到了准确的证明。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方圆达数百公里的皖南地区,在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兴旺,留下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徽派民居,并保留至今。这些大多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周围、地方风格浓郁的古民居,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升温,成为中外游客流连的景观。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两处古民居村落- --西递和宏村,已由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皖南古民居之所以得到较完整地保存,与其在建筑上独特的防火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从在黄山市发掘整理出的一些近代碑文和地方志中,有关部门研究考证出了古民居独特防火功能,从而找到了古民居防火建筑的依据和来源。

  据安徽省黄山市消防支队政委李俊介绍,皖南古民居最为鲜明的两大结构——封火墙和天井,与其它各地的建筑均不同,经民间流传和事实证明,纯粹是出于防御功能的需要,但一直未得到准确的考证。近年来,在对一些新发现的文献记载进行研究后,明清古民居的防火功能得到证实。

  在黄山市近年来新发现的《徽郡太守德政碑》中记载,明朝以前,徽州(今黄山市)地狭人稠,火患频繁;到明朝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音下令,五家为一组,建造封火墙,高出屋面,防范火患。此举很快见效,徽州火灾大多不越五家就止住了,这一由官府出面进行的防火规划,便在当地民居的建设中延续至今。在今天皖南留下的数千处古民居中,随处可见这种独特的建筑装饰。此外,与防火密切相关的建筑风格——火巷、天井、水系和更楼等,在皖南古民居村落中屡见不鲜,并都已从碑文和地方志等文献中得到了证实。

  李俊介绍说,皖南古民居是我国古代最早在建筑中融入防火思想的民居之一,对现代小城镇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科学的指导意义,因而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目前,黄山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防火特色,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方案,有效地保护这一将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