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武汉出土7座东汉墓3座明代砖窑


  
“我参加过几百个墓葬的发掘工作,此种墓室还是头次见到”。昨日,武汉市著名文史专家蓝蔚在江夏区庙山考古工地这样感叹。


  此次考古勘探发掘在武汉市药业科技园的500亩征地内进行。目前已发掘古墓葬7座,古窑址3座。其中,古墓葬M1略呈“中”字形,墓砖上布满几何形花纹,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耳室并排列于前室一侧。因早年被破坏,墓葬仅出土一枚上刻“司金司马”字样的方形阴文印章、数枚五铢钱币及两个较为完整的瓷罐。


  蓝蔚等考古专家推断,该墓葬属东汉晚期,其结构明显区别于以往发掘的同时期砖室墓葬,对研究武汉地区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考古价值。此外,印章制作精致,价值较高,官印是首次见到。蓝蔚解释,“司马”是当时的官职名称,“司金”表示墓主死前可能担任掌管金属方面的工作。
这次发掘的窑址是砖窑,形如“馒头”,结构简洁合理。出土的青灰砖棱角分明、规整,尺寸与龙泉山昭园园墙上的砖一致,部分砖上有铭文“武昌府提调通判张□徐用,江夏县提调主簿□泰,司吏夏□”等字样。
考古专家认为,此地应是明代一座大型官置砖窑所在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汤逊湖与梁子湖相连,水路运输直达武昌城脚和龙泉明楚王墓群内,这些砖应是官府为武昌筑城、修筑龙泉陵园督烧的专用砖。窑址的发现、发掘填补了明代官置砖窑考古资料的空白。


  据了解,发掘研究工作结束后,遗址将被推平。武汉市博物馆名誉馆长李家煜希望将它们列入文物景点保护范围,不受工程设计、施工的影响。(记者谷萍)

   

摘自《长江日报》 2000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