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将使敦煌石窟艺术永久保存
据新华网兰州7月5日电(记者李江 朱华颖 穆东)计算机演示的实景漫游,使记者身临其境般的处于1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石窟,眼前展现的是菩萨、飞天、仕女——一个绚丽多彩的盛唐世界。
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洞窟壁画用计算机逼真再现。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保护博士李最雄说:“虽然自然衰变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文物专家仍竭尽全力使敦煌石窟——世界上最大的石窟遗址保存得更长久。利用先进的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石窟壁画、彩塑的保存、模拟修复、虚拟展示、辅助考古与研究等,将可以使敦煌石窟艺术永久保存。”
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其中莫高窟保存有四至十四世纪11个朝代的700多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精美绝伦,被誉为“世界艺术明珠”。
然而,建在茫茫荒漠戈壁上的石窟,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已像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
经专家会诊,敦煌石窟身患11种“疾病”,仅壁画就遭受着龟裂起甲、空鼓、酥碱、变色退色、霉变等多种病害。
为保护石窟艺术,文物专家采用灌浆粘贴、锚固等方法修复了3000多平方米的病害壁画,在莫高窟顶建起沙生植物带、尼龙沙障、化学药剂带3道防沙屏障,使过去窟区每年高达3000至4000立方米的落沙量,减少了70%。
文物保护博士王旭东说:“中国专家近年对石窟病害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暴露在野外的大型石窟遗址的保护,存在许多世界性难题。被称为“癌症”的壁画酥碱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弄清石窟病害产生机理,中国研究人员与美国、日本专家合作,运用高精度先进仪器对壁画、塑像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并获得了窟区和洞窟的空气温度、湿度、太阳光照、二氧化碳值等一系列数据。
“因敦煌石窟地处荒漠戈壁,水对壁画的破坏作用过去被忽视了,现在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壁画病害都与水有关系”,王旭东说。
他解释说,虽然敦煌年均降雨只有25毫米,但降水的相对集中对壁画破坏很大。水沿着缝隙渗入洞窟,造成岩体内可溶盐活动,致使壁画酥碱、脱落。现在,通过采取裂隙灌浆、窟顶加防渗薄膜等措施,已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对洞窟的渗透。
游客的增多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对敦煌石窟造成了很大伤害,它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已通过在计算机里制作虚拟洞窟,使游人不必进窟,就可全面立体地观赏石窟艺术。
这一系统不仅可以完整地显示出敦煌艺术杰作的现状,而且可以追寻并再现它们的最初色彩和原始形态。
王旭东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