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得“癌症”提法不准确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的日子,有新闻称:敦煌壁画得了“癌症”,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
樊院长介绍说,所谓“癌症”指的是壁画的酥碱、起甲,这是对壁画危害最大,也是最难治理的病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壁画大面积脱落、颜料层龟裂同地仗(墙面)一起酥松、起甲、粉化。经过研究院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发生酥碱的主要原因是岩体、地仗中的可溶盐遇水后溶解、移动,最后在洞窟壁画地仗中聚积,并随洞窟的小环境温湿度频繁变化,可溶盐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再溶解”、“再结晶”。这种循环活动的过程破坏壁画结构,最终导致酥碱病的发生。这种病治理非常困难,已修过的壁画过不了几年,又开始酥碱。这几年通过对194窟、53窟的深入研究,酥碱病的病因已基本搞清楚。说敦煌壁画得“癌症”是不准确的,酥碱现象甚至从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历经了近千年时间,敦煌已如一位老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不是由于人为保护不力造成的。而且,这几年通过对194窟、53窟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找到酥碱病的主要病因,要根治它首先要治理环境中的水,研究查找水的来源,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如裂隙灌浆、帷幕灌浆,做防渗墙、沟,窟顶做防渗层等工程措施,防止水的渗入,适当改善洞窟通风,洞窟放置吸湿剂等。只有把水害治理了,酥碱壁画的修复是容易解决的。樊院长最后说:“我们在2004年、2005年左右将把全世界的文物保护专家请到敦煌,专门就壁画和洞窟的保护进行大规模的研讨。” (文/谭诚东)
摘自《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