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先睹记



“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一角(郭新洋摄) 

  这两天,上海博物馆的一楼展厅门口搭起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蒙古包。鲜艳的红、蓝色彩和典型的民族图案,原汁原味的比例、用料、制法,包里随意悬挂的马头琴、四胡、弓箭,让人一时浮想联翩——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蓝天上朵朵白云……这一精彩的开头,给定于本月三十日开幕的《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平添了几分抒情意味,让昨天闻讯前往“探营”的记者不由赞叹。

  《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外举办的规模最大、展品规格最高的内蒙古文物展。二百六十八件(套)文物精品将向人们集中介绍从新石器时期到元王朝北方草原上各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通过上海这个国际窗口使全国乃至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草原文明。经过上海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陈列布置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更显夺目。按照参观顺序,记者穿过蒙古包进入展览序厅,只觉得眼前一亮,展厅中央一棵躯干雄壮、冠盖庞大的老树和其身后巨幅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照片一下子把人的思绪拉到远古。同时,脚下的草绿色地毯特别厚实柔软,原来地毯下有两层地胶,目的是尽量令观众产生草原漫步的感觉。与地毯相呼应,所有展柜里的背景色也是淡淡的绿。展览的第一部分主要展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典型文物,如玉猪龙、石人像、黄玉龙、人面形玉饰、猪首形彩陶罐等,以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草原先民已开始叩响人类文明的大门;第二部分重点展示从商代到东汉时期活跃在草原上的东胡、匈奴等北方骑马民族的文化,青铜短剑、青铜刀、青铜戈、青铜盔、青铜马衔、青铜车轭等文物充分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性;第三部分则再现了鲜卑族、契丹族和蒙古族从公元三世纪到十五世纪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长卷,揭示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伟大进程,代表文物有牛头鹿角金步摇冠饰、金龙项饰、舞乐陶俑、鎏金银冠、金花银靴、琥珀璎珞、刻花玻璃瓶、“格力芬”丝织被面、五子登科画像石等。记者发现,为了衬托文物,展厅里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各个中心展柜的底座就颇值得一书,这些座子都做成草原人习用的奶桶状,专门打制后做旧的铜襻“味道”十足。大半圈兜下来,记者刚觉得有些微疲劳,面前忽然又出现一道畅美的风景:碧草油油,繁花点点,马羊觅食。明明是张大照片,照片前景的蒙古包却面向观众开出了两扇半开半闭的真木门,门外还站一仿佛真人的内蒙古女子塑像,脚边有架子车、奶桶及几只煞是可爱的长毛绒小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效果着实动人。据悉,这次文物大展将举办到十一月三十日。(文/李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