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再惊世界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秦始皇陵也许是个永远解不完的谜,在它高大的封土下,似乎有着取之不竭的惊人发现。继70年代的兵马俑和80年代的铜车马之后,近日在秦始皇陵区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再次引起轰动。
去年年底,陕西省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侧又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陪葬坑。这座大型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中的内外城垣之间,陪葬坑的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129米,南北长128米,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该陪葬坑内过洞底部,首次出土了大量的石质铠甲和石质兜鍪(俗称头盔)。截至目前,共清理出石质铠甲90多领、兜鍪约36顶,同出还有石马缰3组。
这批铠甲和兜鍪,都是用质地均匀致密、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被称为“铜缕石甲、石胄”。石铠甲每件重30公斤左右,由700多个石片组成;石甲胄每件重3公斤,由74个石片组成。根据甲片特征和甲胄外观特征的差异,90多领石铠甲可分为小型鱼鳞甲、中型札甲和粗大型甲三大类。小型甲片的鱼鳞甲只发现两领,甲衣身长约80厘米,其外观线条起伏流畅,从个体甲片到整体甲衣均酷似鱼鳞状,在性质和制作工艺上酷似汉代铁质鱼鳞铠甲,是所有关于秦甲资料所未出现过的,堪称这批石铠甲中的精品和珍品。中型扎甲数量最多,据保护身体部位和甲衣结构的不同,还可细分。特大型甲只发现一领,从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但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末年才有较完整的具装铠。而本次发现的这副“马铠”,有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是非常完备的形制了,要比文献记载早四百多年,是非常值得学术界注意的新资料。石铠甲在形式上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模拟性铠甲很相似,做工精细,制作工艺高超。
这次清理出的近36顶甲胄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圆形顶片和四周向下连缀的侧片组成。顶片四周钻有16组或26组小园孔,用以连缀侧片。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一孔,用来装饰缨络。侧片为横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顶端到侧片的下端长度约30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护领部和肩部,表现出更为完善和进步的时代特征。目前已修复一顶,这是第一顶完整的秦代石胄。专家称,这次秦始皇陵园内发现的大型陪葬坑,尤其是大批石质甲胄的整体面世,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石质甲胄展示了秦甲胄丰富多彩的个性,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甲胄史上的空白,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的传统认识,也填补了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
随着陵园考古的深入,今年5月,考古队在距石铠甲坑南部40米处的另一个陪葬坑中,发现一件青铜巨鼎和一批内涵丰富新颖的彩绘陶俑,这是继石甲胄陪葬坑后又一重大发现。
陶俑陪葬坑平面形制呈中部向北伸出的“凸”字形,坑内分为三条坑道。巨形铜鼎出土于中坑道的底部,铜鼎保存完整无缺,鼎体为双耳三足直肩环底形,肩部、耳部、腹部有繁缛精美的纹饰;鼎口径64厘米、通高59.5厘米,重达212公斤,是目前为止所知的最大的秦鼎。考古工作者推测,该鼎可能是秦王朝的宗庙重器。这一发现是研究秦代礼仪制度、丧葬制度以及秦鼎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及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北坑道内发现了布满过洞底部风格独特的半裸彩绘陶俑,共发现11尊。这些陶俑均为彩绘,俑面部和身体肌肤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所有陶俑只穿陶塑彩绘厚短裙,其它部分裸露,裙下部有各种纹饰,以菱格纹为主。由于火烧等原因,彩绘大部分脱落,在彩绘下涂有一层黑色生漆。陶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塑精细。有直立,双手卷衣状、半跪状等。现初步修复起三尊,身材高大,形态各异,通高一般在1.75?米之间。这批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所表现的军旅阵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专家推测可能反映的是秦代“百戏”场面,有极强的观赏性,对研究秦王朝丰富的宫廷生活和我国先秦角抵俳优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据悉,自1998年以来,始皇陵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迄今共发现11座大小不一的陪葬坑,除石甲胄和半裸彩绘俑陪葬坑外,其余小型陪葬坑的内涵尚不清楚。已试掘的三座陪葬坑均是全木结构的多单元地下坑道式陪葬坑,坑底及夯土隔梁两侧均铺设有木板,其上有棚木,棚木之上覆有苇席,与兵马俑坑的建筑和布局基本一致。陶俑陪葬坑的发现和试掘丰富了陵园内陪葬坑的种类和形制,为研究秦始皇陵园的陵寝制度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以上的勘探项目还在继续进行中,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秦始皇陵园的陵寝制度必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