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发现带“羽毛”恐龙
北京消息:我国恐龙研究最近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家在世界上仅有的“羽毛”恐龙化石产地辽西地区新发现一种带“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从而使带“羽毛”恐龙的种数增加到4种,进一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为揭示羽毛起源和鸟类起源提供了可能。
在古生物界,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带“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其羽毛的产生和飞行能力的具备,被视为鸟类起源的两大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所以这一观点缺乏充分实证。
近年来,我国辽西地区的大量珍贵古鸟类化石和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3种带“羽毛”恐龙的发现引起世人关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进一步揭示辽西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去年4月到6月,我国科学家奔赴辽西进行野外考,并在北票市四合屯发现了一种新型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后被冠名为“意外北票龙”。这种恐龙距今已有1.24亿年,属于比较进化的兽脚类恐龙,而且比中华龙鸟更接近鸟类。
复原后体长可达2米多的“意外北票龙”,长有类似中华龙鸟的绒羽状皮肤衍生物。徐星等人对其研究后认为,这种衍生物可能代表向鸟类羽毛演化的一个初级阶段,羽毛的演化可能始于这种简单的绒羽状构造,然后逐步演化出复杂的具有飞行功能的鸟类的羽毛。
徐星说,“意外北票龙”等4种带“羽毛”恐龙的发现,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之所以成批出现在我国,可能是因为辽西地区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化石的保存。1亿多年前,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这些生物被埋藏在湖相页岩中,并被火山灰所覆盖,所以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