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我国专家推定夏商周三代纪年 华声报
  郑州十三日消息:中国专家学者日前推定出夏商周三代纪年:夏商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 千六百年左右,商周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一千零二十年至公元前一千零五十年之间。
  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近三年来的多学科协同研究和课题联合攻关所取得的这项阶段性成果,现正在学术界广泛征求意见。
  中国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主要目的是确认夏、商、周三代的纪年,其中重点放在三代交替界标的寻 找和年代的断定上。中国考古、历史、天文、古文字、测年等方面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项工程。由於没有发现新的古代文献资料,因此,进一步获取考古资料便成为断代工程能否求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三年来,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与地方和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一道围绕这一课题,在田野考古 发掘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他各学科专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同心协力地进行研究, 为夏、商、周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一九八三年河南偃师商代早期都城的发现,为解决夏、商两代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由於该城的始建年 代一直没有准确结论,影响了两个朝代分界界标的确认。从一九九六年起,经过更大规模人员、资金的投入,学者在这座都城 中又发现了一个建造时间更早,即在商族灭夏后不久便修建的商代初年的小型都城。他们明确提出,偃师商城小城及位於其内的宫城的始建年代,应为夏、商分界的界标。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这一发现也因此成为一九九七年「全国十大考古 发现」之一。
  商、周两代的年代界标,一般认为应以商代的灭亡为准。但是由於商王朝灭亡后,商人仍在昔日的王都生活了一段时间,造成商王朝灭亡前后的遗存难以区分。因此,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寻找商、周王朝交替的界标很困难。
  一九九七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另辟蹊径,对陕西省西安市丰镐遗址再次发掘,从该遗址周文王迁丰至武王伐纣前后,周人文化遗存的变代轨迹中去探求武王克商的年代。经过考古发掘,他们发现了以H18为代表的一批较为丰富的先周最晚期遗存,亦即武王克商前夕的文化遗存,为商、周王朝的分界提供了界标,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碳十四测年是断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仇士华为首的测年专家们经过反覆探索,使常规碳十四测年精确度由原来的正负五十年精确到正负二十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断代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测年专家对偃师商城殷墟丰镐等遗址出土木炭标本的测定数据,大大增强了夏商和商周分界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天文学家也在断代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天文学家张培瑜、刘次源等借助於大型电脑,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夏、商 、周三代的日食、月食和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进行演算,分别推定了商王武丁在位年代和周武王伐纣的年代。刘次源等还对一九九七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日全食做了现场观测,确认了文献记载的「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郑」中的「天再旦」是一次发生於清晨的日全食,并经过计算得出「懿王元年」是公元前八百九十九年,将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年代由共和元年(公元前八 百四十一年)前提了五十多年。
  在此基础上,青铜器专家张长寿、王世民等学者对有周王干支纪年的大量青铜器进行了排序,使每件大型青铜礼 器都有了具体的归属。然后再通过王年进行排序、累加,得出西周时期诸王的具体在位年,从另一个角度推导出武王伐纣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