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桂林出土南宋铜印揭当年盐钞流通史
   早年在桂林出土的一枚南宋铜印考印文,最近被考古专家证实为「静江府卖钞库之记」。
  据新华社报道,这方南宋铜印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桂林市人民政府小礼堂修建工程时发掘出土。铜印面积为五十 毫米乘五十二毫米,通高四十八毫米,质材为青铜,是直钮 式方型官印,背部印柄左边有阴刻「文思院铸」,柄右有阴刻文「绍兴十年」。该印在桂林博物馆收藏数年,去年被送 至广西博物馆。
  此前,有关专家一直认为印文乃「静江府宝钞库之记」。而中国钱币学者认为,当时宋代纸币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推广使用范围还不广。广西既远离朝廷,又相对落后,不可能使用自己的纸币,更不可能出现称之为「宝钞」的纸币。 况且,南宋的纸币称「会子」、「关子」而不称「钞」。
  最近,经考古专家多方研究考证,认为印文应为「静江 府卖钞库之记」。考古专家介绍,绍兴为南宋高宗年号(一 一三一年至一一六二年),文思院是宋代官署。「钞」指盐钞,宋代食盐由国家专卖,其专卖法称为「钞盐法」或「钞法」。 商人持盐钞可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合法买卖。而负责把盐钞兑换出去的机构,就是卖钞库。
  据考古学者介绍,目前中国出土最古老的盐钞实物是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的元朝盐钞残片,宋代的盐钞尚未有实物发现。桂林出土的这枚铜印填补了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的一项空白, 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及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