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汉字基因如何挑战微软
当今,大多数的电脑中运行着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人们在感受着微软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它的威胁,那便是垄断。于是,“打破微软
垄断”几乎成为一句共同的口号。近日,一位叫朱邦复的中国人也放出豪言:他将 用即将推出的中文平台打破微软视窗的垄断,使中国文字在资讯时代爆发出巨大能
量。
朱邦复所说的中文平台是以他自己的“汉字基因”理论为技术基础的正在开发 之中的“中文数码资讯系统”。7月2日香港文化传信公司主席张传东与中科院软件所所长冯玉琳签署了合作开发这一系统的意向书。将自己的士芯电脑公司并入文化
传信从而成为文化传信副主席的朱邦复于这一天在北京主持的汉字基因技术研讨会, 吸引了包括美国前柏克莱大学校长田长霖在内的400多位业内人士及新闻记者。在这个会上他以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汉字基因工程”向微软发出挑战书,并自豪地宣称,存在了五千余年的中国文字,即将在资讯时代发挥它伟大的用途。过去由于
没有引擎,汉字的光辉被埋没了,“中国人是坐在金矿上讨饭”。这一状况将随着汉字基因工程的出现而扭转。
■汉字基因爆发汉字能量
“汉字基因”是怎么回事?朱邦复对记者解释说,“汉字基因”就是汉字的基 本因素。他说,人既然可以借助文字语言这一载体来了解关于自己、他人及周围环
境中的一切信息,则文字语言必然具备某种信息机构。根据朱的研究,汉字字数最 少,表意能力最强,再追究下去,发现汉字在形成之初,就已因“约定俗成”而有相互关联的“字形、字音、字义”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汉字构成了常识分类,这是
汉字的了不起之处,利用汉字的这些元素,再根据资讯信息的要求,加以“字码、字序、字辨”等功能,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沟通及表达体系。
“汉字基因”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让机器能够理解人的概念。汉字是表意文 字,所以很容易理解,比英语容易。把人理解汉字的条件搬到电脑里,变成某种程序,电脑就可以理解人的意思。“当初发明仓颉输入法时,”朱邦复说,“我就不是单单想怎样将汉字输入电脑再输出来就完事,我想的是怎样让汉字在电脑里用得
方便。现在终于能够做到的是,电脑可以根据中国文字的渊源和中国文字分类的条件来知道我们人类所经历的常识,并知道怎样解决问题了。”
“汉字基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机器理解人的意思,由于它将传统的以点阵 形成的字库变为基因字库,字库所占空间缩小了几万倍,这样不仅有足够的空间
“用来提供十万以上的字形,数十种字体变化”,而且中文输入时因不停抓字库而速度慢的状况将彻底改变。“过去中文效率比英文差几个等级,我们做完以后,跟英文效率一样甚至更高。”朱说。
基于“汉字基因”的语音辨识和图像辨识与西方基于数理的辨识技术相比,前 进了一大步。“外国的语音输入很假,”朱邦复说,“他们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分辨
语音,辨识性不高,在使用之前还须训练,以让电脑掌握你的口音,而且这种方式 占的电脑记忆空间也过大,因而美国对这种模式的研究有20年了还难以普及应用。”
汉语的特点是单音,包括四声在内总共才1400个发音,而且跟语义紧密相关,这就为汉语语音辨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前提。“找出每个发音的音波、音量、音频,然
后进行录音分析,使之成为电脑的常识,”朱说,“中国地方大,方言多,没关系, 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发音规律,我们只须把每个地方的发音表找出来,然后在一个地方,挂一个表。这样电脑就可以无须训练而听懂该地区的发音。”
对图像辨识的革新,更将掀起一场网络革命。“现在有多少人上网?在中国, 不过就几百万,在全世界也就几千万。”朱说,“即便如此,现在的互联网也慢得
让人无法忍受。要一亿人上网怎么办?别想。十亿人呢?那得增加多少条光纤?” 网络传输极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图像在传输通道上占据了过大的空间。而用基于汉字基因技术的图形码传输图像,可大幅节省传送的时间和空间。据朱介绍,可将传输速度提高100万倍。网络拥塞因此得到根本解决。
依据汉字的表意性和象形性,汉字基因技术还可根据语境自动产生图形,这种 神奇的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使一方的文字电影剧本传到另一方,即以动画的形式将剧本内容演示出来。朱说:“这些功能,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到了80%的程度。”
■第一步是打破Windows垄断
第二步是为9亿农民提供资讯服务
朱邦复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朝要转变为 “中文数码资讯系统”的产品,谈到其市场前景时,他说:“我们要做9亿人的网络。”9亿中国农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市场。人人知道中国市场很大,但不知如何进入这个市场。“我认为将中国人的水平提高了,就是进入市场了。”朱邦复坦言,“中国老百姓可爱,容易知足,但没有条件。我们的资讯系统就是要为老百姓创造认识外面世界的条件,让他们用5-10年时间得到提高。”
朱邦复说,作为“中文数码资讯系统”的第一步,1年以后他们的中文通用平台 就要推出来,为以中文为母语的各种资讯处理、应用研究、网络通信提供一个便捷
的中文环境。它具有Windows的所有功能,而在资料分类、检索、辨识方面又具有 Windows所不及的强大功能。
朱邦复毫不讳言要打破Windows的垄断。他说,在资讯系统上,不论软硬件,都 必须通过“系统操作程序”才能发挥其功能,而今Windows系统操作程序属于微软,
其他的软件公司要在此系统上发展各种软件。由于系统程序属于微软,所以它有责 任公开系统代码,以供各家使用,这就是所谓“公平交易原则”,但是微软不作此
图,他想将所有软件一手承包,因而不愿公开所有的核心代码。这一来,微软所发 展的软件较其他公司必然拥有更多的“内幕功能”,谁优谁劣可想而知。而且,微
软独占市场后,从功能到价格他们便能只手遮天,要换就换,要变就变。现在每次 增加百分之一的功能,就会降低千分之五的效率,然后增加一倍的售价。微软所惯
使的商业欺骗手法是,利用其庞大的财力,从小的软件商那儿买来各种软件,装上 Windows作为加价的筹码, Windows的功能看似不断强大,事实上有多少人用得到那
么多功能?而臃肿不堪的Windows使得开机关机的时间也变长了。
朱表示,“中文数码资讯系统”通用平台出来以后,追求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发挥,编写自己喜爱的软件、建立自己喜欢的系统。
“3年以后我们将做出相当于中学生智力程度的资讯沟通系统,以后是大学生、研究生程度。”“数码资讯系统”所设想的第1期功能是控制家电。比如在空调机里
置入芯片接口,你只须说:“我要3分钟后回来,请把空调打开。”然后你就能得到 这种服务。第2期功能是安全服务、个人助手、儿童教师等。比如将芯片置入手表,
在马路上被人欺负时,手表可自动打电话报警。朱说:“资讯系统的教育功能是希 望工程的很好延伸。”第3期功能是电脑聊天。尤其是老人需要聊天时,只要告诉电
脑话题,电脑便会自动运用其常识和知识与你聊天。朱邦复说:“你只要告诉电脑 说你想做什么事,电脑就能帮你做。”
“网上购物在城市是没意义的,只有在交通不发达也没有商店的农村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朱邦复说,“农村缺少的是知识、信息和便利的服务。因而建设农村
资讯网成为一个重要项目。”朱说,建立农村资讯网得具备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用母语沟通的技术条件。后一种还有待于将中国各地区的方言发音表找出来并形成电脑
认可的标准。至于网络系统,朱说,他们准备采用无线网技术,已从英国的公司引 进了该技术,并且国家批准了无线电频道。
“每一万人设一个电脑亭,有台电脑,有软件,还有专人设计,”朱说,“你要做什么事,电脑会代做。”谈到农村网的前景,他说:“我相信,农民需要生产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信息及服务。”
“中文数码资讯系统”真正体现出“服务为本”的思想。“我们是谋定而后动, 硬体一次成型, 软件服务水平逐步上升,
我们只收取服务费,价格低到几乎免费, 而且我们的软件人人能设计,简单到只要使用者开口说话就行了,”朱邦复说, “这与西方不同,他们是技术每改一点,便大大宣传一次,赚饱一次,赚饱一笔再
推陈出新,用户都成了傻子。这种商业挂帅的思想为害不浅,不是微软不可动摇, 而是那些反对微软的公司不断被微软收买了。”
■朱邦复,倾情汉字20年
谈到这次合作项目的投资额,朱说:“这次投资额很难说,第一期约在港币 3000万元左右。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我们打算以10年的时间,可能资金达数
亿元。”但朱本人却为这一项目投入了20多年的心血和个人生活的幸福。在采访朱邦复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作为香港文化传信公司副主席,为不受打扰,专心于
研究,他到澳门租了一套房子办公。许多年来,他搞研究、吃饭、睡觉都是同一房间。台湾农学院毕业的他,到巴西研修古典音乐,之后一场失败的生意使他从众多朋友那里筹集到的资金尽付东流,为此他一度沉沦,想过自杀,进过修道院,还与
一群嬉皮士一起混迹过几年,最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入以前一窍不通的电脑业, 本着“让中文在电脑里用得更加方便”的决心,他从剪字典开始了中文输入法的研究。因为外行,不知道什么能什么不能,他竟创下了许多电脑业行家看来不可思议的研究奇迹。他从汉字的源头发现了可为中文电脑提供巨大方便的规律,仓颉输入法便是这种被称为“汉字基因理论”的规律尚不完善时的一个结晶。现在这个规律要为资讯时代的汉字爆发巨大能量。朱为使自己的发明真正对民族有益,拒绝了微
软收购其中文字库的请求,并放弃了仓颉输入法的专利权。“20余年最深切的痛苦就是找一个真正的合作伙伴太难太难。”朱感慨道。这回,他大概如愿了吧?现年63岁的朱邦复,结过一次婚,离异后,无子女,与十几位学生兼助手在澳门他那又
是研究室又是卧室的地方,搞研究直到获得技术的最后成熟与“中文数码资讯系统”的完全成功。奇怪的是,朱邦复本人从不上互联网,他的解释是自己没时间。
■能成功吗
中科院软件所在这项合作中主要承担UNIX、LINUX系统研究成果在项目中的应用。该软件所科技处何川处长谈到这一合作时,态度颇有保留,他不太赞同这项合作开发是一种“革命性突破”,他认为“是一种发展”的提法更合适。现在中文平台没有标准,它能否成为标准要看是否最终能被公众接受,然后被政府承认,他对“中
文数码资讯系统”的某些功能能否实现也感到怀疑。一位出席过朱邦复研讨会的记 者郎婧婧说,不去参加研讨会,没看他们所提供的光盘资料,很难领会“汉字基因”的神奇之处。她表示,它真的很好,只是要想打破Windows的垄断,首先得让人们从
使用Windows的习惯中走出来,这一点非常非常难。
记者想得知微软公司对此事的态度,连续两天试图与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或公关经理取得联系,可能是因为这些天他们太忙,每一个接电话的人都把记者推到别的部门。
文/实习记者 吴冰城《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