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安徽灵璧县尘封千年的花石纲遗址

 

  “灵璧石”号称古代四大名石之首,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为之痴迷。可是许多人还不知道,在灵璧石的产地灵璧县,还有一个大运河花石纲遗址。

  隋唐大运河出河南后,经安徽淮北市的柳孜,埇桥、灵璧、泗县、江苏盱眙入淮,在宿州境内由西北向东南穿越全境,当地百姓称之为“汴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年流四季,栉风沐雨, 1400 多个春秋过去了,如今的灵璧花石纲遗址的痕迹又在哪里呢 ?

  在考察完大运河泗县段以后,记者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位于大运河沿线的灵璧县,了解大运河花石纲遗址的情况。

  花石纲之扰

  花石纲遗址位于灵璧县娄庄镇蒋圩村, 303 省道北侧,余桥西至王赵沟一带,东西长约 700 — 1100 米。遗址南北宽约 40 米,整体地形为带状隆起,均高出地表约 1 米,遗址地表上大部分为农田和民房覆盖,经过了历史的变迁,很多遗迹已经消失。

  灵璧县文物所的陈华向记者介绍说,花石纲是“纲运”的一个物种。“纲运”即编纲分运,是物质运输的总称。“纲运”始创于唐,发展于宋,宋徽宗时期最为辉煌。时在北宋崇宁四年,即 1105 年,为了当时最大的园林建设工程——艮岳,徽宗皇帝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叫应奉局的专门机构,有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于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荐来管领该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就是现在的开封,十船一组,称作一“纲”,这就是“花石纲”名称之由来。

  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以两浙为最甚。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花石纲”持续了 20 多年,到了后来,“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 ; 二渐花竹、杂木、海错 ; 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 ; 海南椰实 ; 湖湘木竹、文竹 ; 江南诸果 ; 登莱淄沂海错、文石 ; 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是搜求强夺的目标,侵扰范围之广,亦远不止于东南一带了。为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

  宣和年间,朱勔的花石纲船队行至灵璧蒋圩,与淮南转运使粮草兵船相遇,当时汴河连年失修,河床淤积,河槽水窄浅,两只船队难以同时通行,兵船不得行,引起官兵哗变,淮南转运使陈遘下令捕系朱勔,所运花石纲被哗变官兵掀翻于沿河坡岸。《宋史·陈遘传》有其事记载。

花石纲遗址待保护

  记者在陈华的陪同下来到了遗址的发掘地——灵璧县娄庄镇蒋圩村。据了解,上世纪 50 年代,在花石纲遗址还能看见奇石不规则地若隐若现地散落在宿泗公路边的田地里,当地称这一地点为“乱石河”、“旱河”。解放初期两次修建公路,许多遗石被用于奠基公路,毁于一旦。

  72岁的村民蒋兆环老人对记者说,解放后,村子附近还有许多花石纲遗址的痕迹,在那片遗址中,有几块巨型的虎石就散落在村子的不远处,大约有几万斤之重,普通的人工根本无法搬运。

  记者找到了花石纲遗址的现场,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缺乏完善的保护,现在遗址现场的表面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东西。陈华告诉记者,我们脚下的玉米地就是花石纲遗址的大致方位,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发现的,这里埋藏的许多遗址文化还有待考证和挖掘。

  据陈华介绍,为了更好地摸清运河的走向,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大运河花石纲遗址被作为一处重要的遗迹点来调查。 2002 年,省考古所组织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 ;2009 年,省考古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隋唐大运河灵璧段展开考古勘探工作,确定了运河灵璧段的走向、河床、河堤的宽度等,为运河“申遗”准备材料,为运河制订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大运河花石纲遗址保存基本较好,但是近年来在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中,破坏隋唐大运河遗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大运河遗址和埋藏文物的安全。灵璧县为此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 《花石纲遗址保护规划》、《隋唐运河遗址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条例中严禁在遗址上建民房、随意挖掘和取土等行为 ; 在隋唐大运河遗址上竖立醒目的文物保护标志,让它们成线、成行、成气候 ; 在遗址上立界桩,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建设地带,对遗址周围环境做进一步整理。

  离开灵璧,此次大运河的实地考察工作也结束了。一路走来,虽然我们很少见到大运河汩汩流淌的原貌,更多的时候是面对残缺的石墩、干涸的河道、简陋的土坑等遗存,但是其形象还是从这些不起眼的事物中渐渐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