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斩龙桥发现碑刻女书
江永女书已列入我省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即将由省文化厅上报国家文化部。9月16日,有关专家在东安县芦洪市镇古建筑群考察时,意外地在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石拱桥——斩龙桥上发现了一块雕刻着女书的残碑。经过现场考察和文献资料考证,专家初步认定这是碑刻女书首次惊现人世。
东安碑刻女书的发现,打破了以往考古发现对女书材质、流传地域、性别界限和神秘性的传统认识。
古石拱桥上发现女书残碑
9月16日,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吕芳文和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副厅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郭辉东,应邀到东安县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及附近的芦洪市镇古建筑群和古石拱桥斩龙桥考察。上午11时40分,烈日当空,吕芳文突然被左侧上方第七级台阶角上的一块石头吸引,当即大叫一声:“哎呀,女书!快来看。”已走到前面的郭辉东立即返回,凭着对女书研究得到的直觉,立即断定“真的是女书”。
这块竖立的残碑属乳白色花岗石材质,长43cm,宽34cm,厚27cm,重23kg,碑的表面和断面磨损严重。残碑上的刻痕凭肉眼就能一眼认定不是图形符号,也不是石匠加工时随意凿留的痕迹,而是文字符号。字有5直行和4横行,行距和字距规则,共有20余字及字痕。
郭辉东说,认为残碑上留下的文字符号是女书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字形特征和风格像女书,因为女书字形奇特,是长菱形和斜体,由点、竖、斜、弧几种笔画组成,有甲骨文、篆体的风格;二是女书行文由上而下,自右而左,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一书到底,该碑刻的行文格式符合女书文字的行文格式。
碑刻历史约有800年
女书是人类历史上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在数千年男权思想主宰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女书顽强地产生和流传了下来。
东安县芦洪市镇斩龙桥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
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钱光培认为,若能在石器、陶器等上面找到女书的实物依据,哪怕找到一两个字形,也将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此后,永州市有关部门曾悬赏鼓励人们寻找纸质、布质以外的女书遗物。
据清编《东安县志·山水篇》记载,距唐生智故居4km的石拱桥“创自宋代”,距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省现存最早最好的3座石拱桥之一。宋元以来,该桥一直是京城经长沙通往广西的必经驿道和兵备道。据唐仁树等村民介绍,台阶上的这块石头是1978年从河底搬上来的。
女书发现50年来,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流传3代以上或更早的女书作品,但从此次发现的残碑的磨损程度判断,东安碑刻女书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从残碑的断面可以认定,此残碑系石碑的中间部分,还应当有上下两截。
打破“女书传女不传男”的见解
郭辉东指出,东安碑刻女书的发现将从多个方面对女书的传统认识有突破性的进展。首先,东安碑刻女书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在石头上刻画的女书文字,而碑刻是书写女书的材质的突破。其次,此前一般认为女书文字多发现于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只有2000多个字符,此次发现表明女书的流传早已延伸到150公里外的东安芦洪市镇。再次,在石头上刻制女书的有关情况表明,刻制和使用女书可能已不仅仅限于女性,女书并非“传女不传男”。竖立于阳光之中和世人面前的东安碑刻女书说明,在数百年之前,女书早已失去了不可示人的神秘性。
东安碑刻女书被发现后,引起了永州市委和东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文物部门随即对碑刻女书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准备邀请研究女书的专家学者前往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