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上伯官村发现近两千年前的墓葬
东陵区东陵街道上伯官村挖坑拔除电杆时,坑里竟露出古老的青砖。经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初步发掘,此处竟是一处距今近2000年的汉魏墓葬。10月26日,记者来到该墓葬考古发掘现场采访,引出上伯官村鲜为人知的话题——— 墓葬罕见榫头青砖
该汉魏墓葬位于东陵区东陵街道上伯官村路口以南,
约200米处路西。当天中午,记者在该处看到,考古人员正在约两米深的大坑内,清理青砖砌筑的墓室。
该墓葬为砖室墓,呈长方形,南北长3.15米、东西宽1.7米,距地表1.7米。该砖室墓南面,可见被泥土淤塞的墓门。砌筑该墓葬的青砖均为榫卯砖,相互咬合,严丝合缝,十分牢固。墓葬青砖均为素面砖,长45厘米、宽18厘米、厚10厘米,榫头部分长2.5厘米、宽5厘米、厚10厘米,做工十分精细。墓室内积满泥土,考古人员正在抓紧清理、发掘。尽管暂时没能探明墓葬全貌,但该汉魏墓葬出土,随即引发“有墓葬便有城址”的话题。
上伯官村覆盖古城
据专家考证,东陵区东陵街道上伯官村原来是古城遗址。该城址地处沈阳与抚顺之间,沈抚公路从城址南侧0.5公里处通过。城址东南紧依/牛河,北为浑河支流二道河子。由于河水长年冲刷,城址东侧、北侧遭到破坏,城墙址早已不复存在,曾形成高约6米的断崖,断崖上裸露出大量的两汉魏晋时期文化遗存。城址西部、南部两侧城墙早已夷为平地,但城墙下部夯土基础仍存在,村民在城墙基础部分上面建造民房,均不用再打地基。从地表观察,城址内外高差约1.5米。目前,城址内早已被村舍覆盖。古城巍峨当年重镇该城址内古街道,主要有东西、南北十字街。其中,东西街道一直是沈抚公路修筑前的“官道”。从道路及村内自然格局分析,该城址原来应有东西二城门。城址南墙中部,与南北街相通的出入口处,当为南城门遗址。因河水冲刷破坏,城址北门已无法确定。经实测,现存南侧墙址残长326米。该城址原为长方形,南北稍宽,周长约2500米。
城址内汉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堆积层厚达1.5米左右,土质灰黑,内含大量的绳纹筒瓦、板瓦、砖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器具,其中以细泥灰陶为常见,可辨器类有罐、瓮、豆、盆、甑、瓶等。出土的细泥灰陶陶量口沿部分残片上,阴刻篆书“廿六年”字样,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天下诸侯后,统一度量衡时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具,显示出该古城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和实际作用。
东汉设置“玄菟郡城”
从该城址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看,参照古籍文献考证,该城址地理位置险要,交通方便,西南至辽阳约100公里,与《吴书》“玄菟郡在辽东北,相去二百里”记载相吻合。《晋志》载:“玄菟郡汉置,统县三。”经考证,玄菟郡为东汉安帝设置。《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书》载:“沈阳以东,抚顺以西上伯官屯附近古城址,为玄菟城之遗址。”由此可见,上伯官村城址,应为玄菟郡城址。汉魏墓葬遗存丰富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该城址周围,分布着许多两汉魏晋时期的墓群。随葬品有细泥灰陶壶、鼎、豆、耳环、瓶、罐等,以及成组的青铜器、铜镜、琉璃耳珰、银手镯等文物。目前正在清理发掘的墓葬,即为长方形砖室墓。据专家考证,东陵区东陵街道上伯官村、下伯官村墓葬成群,分布较广,其年代上至西汉初,下到魏晋,对研究沈阳地区汉代至魏晋时期的经济、文化和丧葬风俗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文物资料。1985年2月,上伯官村汉魏墓葬群,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区域盲目施工
既然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考古勘探范围,任何单位施工之前,就必须按照《文物法》有关规定,经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然而,拔除电杆的施工单位,却擅自施工动土,几乎危及这座汉魏墓葬。
据介绍,拔除电杆的施工方认为,他们只负责施工,向文物管理部门申报、审批等手续,应该由甲方东陵区交通局负责。东陵区交通局有关人员介绍:拔除电杆是为了拓宽公路。当工人们拔除电杆时,发现了地下的青砖。他们是拿到设计图纸后,找到施工单位施工的。至于施工现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工前必须报请文物管理部门,他们一概不知。
将近2000年前的“玄菟郡”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财富,值得沈阳人民骄傲自豪。希望类似这种在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考古勘探范围,“先斩后奏”、“先斩不奏”擅自施工的现象别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