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窑址再出20件陶鬲
历城区孙村镇卢家寨村村民娄德国在农田中挖出的20件陶质“香炉”,被文物工作者鉴定为西周陶鬲(详见本报今日A3版报道)。今天,考古人员再次赶到现场,对挖出陶鬲的西周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令人惊喜的是,截至下午4:30,考古人员在窑址内又清理出20余件陶鬲。
今天上午8点,考古人员来到现场,对新发现的西周窑址进行细致清理。一个窑口向西,火道、窑室均完整的陶窑呈现在人们面前,窑室大致呈圆形,直径为2.3米-2.5米。尤其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窑室内又发现有数件陶鬲横七竖八地叠压在一起。截至下午4:30,破土而出的陶鬲已有20余件,其中基本完整的有十余件。至于窑室内出土的陶片和鬲足则多得不可计数。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发现的基本完整的陶鬲,主要分布在窑室内正对窑口的位置和北侧窑壁位置。此外,在窑室的东北角位置,还清理出一大堆叠压在一起的鬲足和陶片。据介绍,这种中空的鬲足在考古学上被称为袋足,其身上的纹饰为绳纹。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长房道国介绍,窑址所处的地方原来是个濒临巨野河的台地,高约两米多。1988年春天,他们来此进行考古调查时,台地尚有1万平方米左右。因为古人多依河而居,他们遂对此进行了细致调查,果然发现有商周时期的灰坑、陶片等人类遗迹。于是将这里定为一般的文物点——卢家寨遗址。当时谁也没想到,17年后这里会发现这么完整的窑址。另据卢家寨村一位年长的村民讲,前几年,在平整台地时,也曾有人挖出几件类似陶鬲的陶器,因为大家都不懂,当时谁也没有当它们是好东西。
据介绍,不出意外的话,对窑址的清理工作明天就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