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安徽發現漢字起源重要線索

   

  距今約7300年的中國「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器上豐富多彩的刻劃符號,日前引起中國30多位權威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的注意。專家們分析認為,這些刻劃符號與中國文字起源存在重要關聯,將為探索漢字起源提供極為重要的線索。

  位於安徽蚌埠的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器刻劃符號共有600多件,大都刻劃在器物底部,也有少數刻劃在陶器腹部及其他部位。其內容廣泛,含義明確,包括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寫實類,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家畜等生產與生活類,記事與記數類等,反映了生產、生活、宗教、藝術等廣泛的內涵。

  這些符號可分為單體、復合和組合符號,均可組成一幅幅「連環畫」。不少符號反複出現,使用頻率較高,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釋性。若干特別重要的組合符號有待進一步破解,這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

  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徐大立通過研究把這些符號分為「象形」、「幾何」、「其它」和「殘件」等多個方面,並對其進行歸類。他舉例說,在描繪捕魚時,魚以一種簡單而抽象的符號表示,已擺脫象形寫法,與之組合成叉魚含義的「刺」則與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大體相似。

  日前在蚌埠召開的「雙墩遺址暨雙墩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指出,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雙墩遺址種類繁多的刻劃符號是個驚人的發現,在世界文明史研究領域極為罕見,它們將對漢字起源的探索提供重要線索,是探索中國文字起源的極佳切入點。

  雙墩的刻劃符號與西安半坡、大汶口、良渚等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刻劃符號相比,有相似之處,也有自身明顯特征。雙墩刻劃符號可以說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對於探索中國文字乃至整個人類文字起源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討會上,專家們正式向社會首次提出「雙墩文化」這種新的考古文化。北京大學著名考古專家李伯謙教授說,雙墩文化的發現填補了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和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新內容。這一研究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遊地區就已顯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與黃河、長江流域同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豐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多元化一體學說提供了有力証據。

  據瞭解,雙墩遺址中心面積約2萬平方米,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紅燒土塊建築遺存等一大批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