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烟云洞考古发掘结束
北川县烟云洞古人类遗址考古发掘队结束野外发掘工作,正式撤离猿王洞景区。专家分析说,种种迹象表明,古人类在烟云洞内生活时间很长,至少在千年以上。
胡昌钰说,四川气候潮湿,土壤富含氧化铁,酸性偏重,距今7000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遗物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保存。目前,省内只有六处发现过旧石器时代人类踪迹,组织发掘的只有资阳鲤鱼桥和攀枝花两处,烟云洞是第3个点。因此,烟云洞考古在省内旧石器时代考古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三大突出成效:在更新世晚期地层发现古人类用火痕迹,这在四川省古人类考古历史上还属于首次;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灰烬、木炭灰,将送北京测定,将对研究当时的气候、预防未来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号、3号探方的两个剖面很完整,在进行一定的维修后,可以提供给游人参观,提升猿王洞景区的文化氛围。
绵阳市文物局考古专家宋建民在通报会上介绍了烟云洞与古人类变迁的关系。他说,在距今10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盆地中心根本无法生存,只能在盆地边缘能方便采集野果、打野兽的地方生活。随着人类文明进程及地址变迁,古人类不断迁徙,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形成了边堆山文化。再之后,文明进程加快,又形成了广汉的三星堆文化。在烟云洞的宋代以上地层,与我国的火药起源有很大的关系。宋代以后,吐蕃占据松潘,那一段成为军事重地,大量的火药采集点集中在绵阳北部。这次考古取得的资料,对研究当时的绵阳及其周边制造火药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