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浑河古渡水退露脸

  

  七间房码头,明、清时代就世居东陵浑河渡口。沈抚两地水陆中转站,是我创造的辉煌。八月初的大水,将它从水中唤出。现状:水后露出秀美容颜。

  昨天,53岁的赵国明,来到了东陵区高坎镇七间房的浑河边。走下堤坝,他就一直在荒草和石块间寻找。“找到了,我终于找到明清时代的码头了。”

  顺着他手指的方面,人们看到水中央由数十根木桩托起的一个青色的条石。“这就是码头啊!你们看,它的四肢(木桩)是多么匀称和强壮。每根木桩都有拳头粗,两米长。这些木头在水中浸泡了五六百年都没有烂,可见它们的珍贵。”

  “再看,这些条石每一块都有两米长一米宽半米厚,重量都在一吨以上,它就是码头最有力的腰。遗憾:挖沙挖出一块块疤

  “你们看,它整个身躯有近1500米长,像是一个美丽的月牙,这样大的战船就可以顺利在码头停靠。当年,明军和清军在萨尔浒大战,三路明军中的水陆军,就是乘着百艘战船在这里登的岸,再赶到清原作战。后来,清朝人修永陵时,所有的石材、木材都是从这里运输的。它应是修建于明朝,是沈抚地区重要的水陆码头。沈阳、抚顺一带的人,想把东西运到外地,都得先到这报个到。”

  可惜呀,十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挖沙人,让这个古代码头满身是疤,空留狰狞的模样。争议:专家认为可能建于清代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赵队长,曾带着考古人员专门到现场,去查看这个古码头的历史价值。他认为,古代码头的存在,对研究浑河古代船运史有一定的价值。但古码头诞生的年代可能是清代。

  沈阳市文化局的文物处的孟处长表示:“对于古代码头的历史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老赵对这个码头依然很执著:“沈阳历史上有三个码头,其中罗士圈的浑河晚渡以及放牧场的渡口,都没有留下遗迹。只有这个码头还留下了一段残躯,还留下了众多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