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考古新发现可能解开花山岩画"主人"千古之谜

  

  壮民族最为杰出的文化瑰宝--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岩画素以神秘著称,其中最大的疑问在于: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一千古杰作,最近在广西崇左市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有可能解开这一谜团。

  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祟左、扶绥、大新一带,目前已发现崖壁画57处,沿江绵延200多公里,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崖壁画群,为世界所罕见,其中尤以宁明县花山岩画最为集中和壮观。

  在距离宁明县城25公里的驮龙乡明江河畔可以看到,紧临江面陡峭的崖壁下半部,不规则排列分布着数以千记神秘的赭红色图案,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大类,部分人像形似青蛙,头顶有饰纹,腰间佩刀,骑乘着类似狗的动物米。最大的人像接近3米高,最小的也有30厘米左右。

  研究民族文化及文物考古的权威专家们考察后认为,花山岩画是古骆越文化的象征,它融壮族巫文化、铜鼓文化、歌文化、山水文化于一体,体现着壮乡文化的核心,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存,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花山岩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神秘的花山岩画已经受到世界的关注。

  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说,花山岩画长172米,高45米,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现遗存各种图案1900多个,均为赭红色,包括人、兽、铜鼓、刀剑、羊角钮钟等,图案分布密集,场面壮观,堪称世界岩画史上罕见的精品,而神秘的岩画如何绘在距离水面10多米高的岩壁上,赭红色的颜料为什么历经千年基本保持原色,整个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又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

  现今宁明县所在的左江流域一带古称骆越,是壮民族祖先生活的地域之一。左江流域一带存在比较著名的贝丘遗址,据专家考证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中食用贝类留下的残骸,但遗址比较分散,而且专家断定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可能创作出花山岩画,因为岩画中表现了比较完整的铜鼓及环首刀等青铜器物的造型。来自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经过对花山岩画的颜料及石钟乳存在的年代进行鉴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花山岩画产生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最近在崇左的考古新发现,恰恰契合了这一时间,有可能解开花山岩画的“主人”之谜。据崇左市文物管理局韦寿福介绍,去年5月以来,人们在崇左市江洲区一个村子里发现了部分文物,当地农民在掘地时向下挖到1米左右,碰到了人为修整过的石块。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到现场调查抢救,目前已经收回铜碗、铜盘、铜斧、叶矛等4件青铜器和2件陶器。韦寿福透露,经国家博物馆专家考证,确认这些属于东汉时期的器物,而这些刚好与花山岩画的产生时期相吻合,而且文物出土地距离花山岩画也不远。

  目前出土文物的地方已经被保护起来,等待正式发掘。“我们估计,那里可能是一个东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如果我们的推断成立,就可以说花山岩画找到了真正的‘主人',这一千古之谜也将随之解开。”韦寿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