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龙陵县斥资900万保护文物
8月13日,保山市龙陵县组织人力对怒江大峡谷的惠通桥进行全面实地测量、维修加固和喷漆粉刷。在此之前,该县曾先后对松山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等多处文物古迹和战役遗址树起保护标志说明碑和遗址碑。这是龙陵县全面普查文物,重点做好文物保护,打造“龙陵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馆藏文物3500件
龙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西部为龙川江环绕,东部为怒江环抱,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该县丰厚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得到深层次发掘。2000年来,龙陵县把文物保护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实现了文物保护由部门向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向社会行为的大转变,成立了由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组成的文物管理委员会,县人大还讨论通过了《龙陵县抗战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首次使文物保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先后自筹和争取资金900万元,对县城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征集。在考古调查和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县文物保护部门及时将松山战役遗址和惠通桥遗址上报列为我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龙陵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抗战和民族文化的馆藏文物有3500件,有价值文物线索480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物采集点66处,二战抗战遗址10处。
文物资源成为旅游亮点
边陲龙陵有着太多值得让人自豪的东西,尤其是这些演绎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的多种历史文物,已成为叫响龙陵、宣传龙陵、提升龙陵知名度的一个品牌,这种不可能再生的文物资源,是该县向外推介自我的一个亮点。为了尽快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无烟工业”全面带动经济增长,龙陵县合理开发和利用并重,在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挖掘抗战史料,展示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同时,还于去年建起了“龙陵抗战文化广场”、“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抽调专业作家编写出版了《松山作证》、《我爱龙陵》等抗战文化史料丛书和中小学教材,组织当年抗战老兵和龙潞游击队队员重温抗战岁月,录制完成了大量的研究龙陵抗战文物的第一手资源。这些难得的文物史料见证了龙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3年来,龙陵县共接待中外游客、史学家和中小学生40万多人次。仅观光旅游松山、惠通桥遗址、勐糯仙人洞旧石器遗址的游客就达30多万人次;龙陵历史文化展和抗日战争纪念馆10万多人次。一个集抗战文化、石器文化、马帮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山城龙陵、文化龙陵、休闲龙陵”的雏型正在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