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考古專家探索潛山薛家崗文化

   

  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一群古人類生活在今天的安徽安慶地區。他們製造出了當時最精妙的玉器和石器。一千年後,這群人連同他們所創造的獨特文化忽然消亡。近日出版的考古報告《潛山薛家崗》試圖對這個千古謎團給出答案。

  這份考古報告的編寫者之一、考古專家楊德標說,潛山薛家崗史前遺址的發現源於1979年在一村民家中發現的一把五孔石刀。此後的考古調查表明這是一處史前文化遺跡。

  楊德標說,長期以來,在安徽所處的長江中下游交界地帶一直沒有發現史前人類文化遺跡,而在中游的湖南湖北地區和下游的南京、太湖一帶卻發現了大量史前人類遺跡,考古學家對此大為不解。

  潛山薛家崗遺址的發現轟動了考古界,使中國史前人類的足跡在長江流域連成一片。

  據楊德標介紹,經過6次考古發掘,潛山薛家崗遺址出土各類石器、陶器和玉器近2000件,其中出土的30多件多孔石刀,從1孔到13孔均有,且全為單數孔,而目前在全國其他地區尚未發現有5孔以上的石刀,這說明生活在潛山遺址中的古代人類具有相當高的工藝制造技術。

  「然而潛山古人類所創造處的燦爛文化卻在其綿延了上千年後突然消亡。」楊德標說。

  楊德標表示,同時期北方文化以強勢南下,是導致該文化消亡的重要外在因素。「根據考古發掘,該遺址出土的晚期文物呈現出北方龍山文化的特點,而自己原來的特點則消失,說明它受到了外來的、更強大的文化的侵襲。」楊德標說。

  至於遺址衰落的內因,楊德標解釋說,從潛山薛家崗文化出土的晚期文物來看,表明該文化的經濟結構不平衡。這里雖然出土了精美的石器和玉器,但未見種植、狩獵等基礎生產的跡象。「重器物而輕耕作可能是它衰亡的內因。」楊德標推測。

  楊德標說,雖然大量的出土文物已經讓我們對潛山薛家崗史前歷史有了一個基本的推測,但仍然無法復原它真正的興衰原委。也許,這個謎題是永恆的。

  據悉,潛山薛家崗遺址已於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實際面積6萬平方米,目前發掘了2400多平方米。

  目前該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大部分藏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珍貴的13孔石刀及其他一些文物被安徽省博物館收藏,另有部分安放於北京故宮和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