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
今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公元1405年起,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沟通了中国与非洲、西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关系,开辟了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元。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共20年之久。每次船上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和金银宝货。金银宝货以永乐通宝钱为主,受到当时南海诸国普遍欢迎,在他到过的一些地方,人们立庙建祠纪念他。
永乐通宝钱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该钱正面刊铸中文“永乐通宝”四字,素背,铜质(见图)。初铸有三钱式样和少量银质钱,行使均为小平钱。明初“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自洪武8年中书省造大明宝钞起,大量通行纸钞,“盐粮悉收钞”,铜钱为辅。“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后,在国内实行以纸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在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锁国政策,“锐意通四夷”,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成祖6年铸永乐通宝,至9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见《续考》)用于对外贸易和外交来使或明廷遣使赏赐。
郑和下西洋每次出航大小船舰、一二百余艘,载员二三万人,并携带大量的永乐通宝钱压舱,使船舶稳定,而且当时东西洋诸国铜价较昂贵,商品交易普遍行使中国铜钱。“爪哇国通用中国历代铜钱”(马欢《瀛涯胜览》)。“三佛斋亦用中国制钱”(朱仁珍《小琉球漫志》)。“锡兰人民十分喜欢中国的特产和历代铜钱,就以宝石珍珠易换。”(《西洋番国志》)。有些国家还专门行使中国制钱,如《东西洋考》所言:“东洋吕宋,夷人悉以银钱贸易”。吕宋无制钱,钱指中国铜钱。这些输出的中国铜钱,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述:“印尼一些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使用中国方孔钱”。“以永乐钱为最”,这是共识。永乐通宝钱成为当时外交、外贸主要货币。永乐通宝在国内遗存数量不多,窑藏比例小,甚至难得一枚。但西洋诸国却有大宗发现。如1974年广东海南考古调查队,在西沙群岛北礁礁盘上发现的明代沉船,捞起汉至明朝永乐通宝钱4032公斤。又如七十年代中国在东沙、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发现,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沉船所遗下的铜钱,永乐通宝钱数量非常多。西沙第一次清理古钱,约80706枚,其中永乐通宝49684枚,占61.6%%。第二次清理能辨认文字的铜钱有1995枚,永乐通宝1215枚,占61%%,占明钱的91%%(1976年9期《文物》)。此外,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红海沿岸均有出土发现。
笔者一向珍爱永乐通宝钱,它铸造精美,引人注目。代表着中国当时铸造水平,是我国钱币形象,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团结,推动了社会发展,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