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咸头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

   

  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继1985年、1989年和1997年三次挖掘后,于今年8月对咸头岭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挖掘。四次考古挖掘,考古人员共挖掘出了大批距今6000年到7000年的陶器和石器,第四次还发现了可以展现新石器时代变迁的彩陶。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对遗址的精确年代进行考证研究。遗址精确年代的测定将成为判定深圳历史的依据。

  四次考古跨度20年

  咸头岭村位于大鹏海湾,能避风,并且有溪流经过。专家们认为这是个适合古人类生活的地方。1981年,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1989年和1997年三次挖掘面积1200平方米,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和石器,考古跨度20年,是深圳市历时最长的考古行动。

  据市博物馆馆长助理叶杨介绍,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深圳市最重要的考古研究之一,这里是原始人类生活的基地,考古人员曾在此挖掘出了房子、土坑及大量的红烧土、大量的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这次考古发现跨度近20年,可算是我市历时最长的考古发现。

  因为还不能确定这个古遗址的具体年代,今年8月份,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为研究该遗址的年代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取样挖掘,但挖掘到约3米下的时候,工作人员意外发现遗址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埋藏在土中,于是开始了第四次深入考古挖掘。

  出土彩陶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变迁

  昨日下午,记者随考古专家来到了咸头岭遗址。只见现场已挖出了一个近2米深、6平方米宽的大土坑,能从土坑的内侧数出8个层圈。据市博物馆考古专家李海如博士介绍,这里原来是个谷场,目前已挖掘了8个文化层:第一层是谷场夯实的土,第二层堆满了年代沉积的各种物质,第三层到第八层就是古代的文化层,陶器和石器是就从这里挖掘出来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碎陶片、石器堆已经放在了土坑的旁边。

  “前三次挖掘仅有夹砂陶,并未发现彩陶。第四次挖掘的重大突破正是这些彩陶。”李海如说,据省、市考古专家鉴定,这次出土的彩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彩陶只有条形纹;到了第二阶段,彩陶上除了条形纹外,还出现了点状纹、细绳纹、曲线纹等多种纹路,在陶器上还出现了大镂孔;到了第三阶段,彩陶消失,被带有粗绳纹的夹砂陶所取代。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变迁。

  现场出土的很多器物均带有精致的花纹,这些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品,而且是有着特殊内涵的文化器物。在刚挖掘出来的文物中,一个口径10多厘米的花样纹樽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花样纹樽经过复原后,可清晰看到上面印刻着的对称字符花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告诉记者,这样的陶器在岭南地区还是首次出土,从形状上看,花样纹樽是一种祭祀物品,樽上的压印纹路表现的是原始居民的一种精神意念,这是代表了当时文化内涵的器物。

  专家提出“咸头岭文化”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20余处,深圳市除了咸头岭遗址外,还拥有大黄沙遗址、大梅沙遗址、小梅沙遗址。考古专家们认为,咸头岭遗址应该是其中年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伯谦等专家提出了“咸头岭文化”的命名,他们认为,咸头岭是环珠江口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文化特征明显的典型遗址。从出土文物来看,遗址是环珠江口彩陶、白陶的发源地。此外,咸头岭史前文化遗存中的典型器物在各期遗址中的演变脉络清晰。目前,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正在整理发表《咸头岭发掘报告》,全面介绍发掘材料来探讨“咸头岭文化”。

  遗址年代将成为判定深圳历史的依据

  “虽然已能断定遗址的跨度年代为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但是咸头岭遗址的精确年代还有待科学鉴定。”叶杨告诉记者。据了解,遗址文物年代需要根据碳14来进行测定。咸头岭遗址的前三次考古均未发现该元素,直至第四次考古碳14才终于“现身”。工作人员将参考周边地区同类型遗址碳14测定数据以及用同类学的方法进行判断。而咸头岭遗址四次挖掘出来的文物年代不一,均需要进行精确鉴定。

  据介绍,咸头岭遗址、大黄沙遗址和大梅沙遗址是反映深圳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主要文物遗址,咸头岭遗址的出土历史文物最多。遗址精确年代的测定将成为判定深圳历史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