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gif (2397 bytes)

 


非常专辑
 

镇胜公路考古见证贵州绚丽文化

   

  日前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 , 在不久前结束的镇宁至胜景关高速公路沿线的考古调查中 , 共发现各时期文物古迹 37 处 , 充分展示了贵州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 , 真实地再现了贵州古代交通的历史变迁。

  建设中的镇胜高速公路起自镇宁和尚庄 , 止于滇黔交界处的胜景关 , 经由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等地 , 全长 197 公里。根据文物法在进行大型基建前须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的规定 ,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沿线展开了细致的考古调查 , 共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 1 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1 处、磨制石器和铜器采集点 2 处、古墓群 6 处、明清营盘遗址 3 处、摩崖石刻 5 处、佛教石窟造像 1 处、古桥古井 7 处、古碑 5 通以及其它古遗迹 6 处。这批古代遗存部分为早年发现并已列为保护单位 , 部分为此次调查的新发现 , 其时代跨度大、内涵异彩纷呈 , 是贵州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

  时间最早的大佛洞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和关岭新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 富含鱼、鱼龙、海百合、猕猴、豪猪等动物化石 , 是贵州远古时代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的如实纪录。其中关岭新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 因所含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和精美度 , 已被命名为“关岭动物群” , 并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文保单位。沙坨和盘县平关等地发现的磨制石器和青铜器 , 计有磨制石斧、铜犁等 , 其时代上起新石器时代 , 下至青铜时代。其中的铜犁被考古界认为是夜郎青铜文化的遗物。

  其余大量发现为明清时代的城垣、营盘、墓葬、建筑、摩崖石刻、桥梁和驿道等。其中部分古迹 , 徐霞客 1638 年入黔时曾游览并记录。已经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顶营司古城垣 , 系明清时期永宁州所辖的土司古城之一 , 城垣尚在 , 城内古街纵横 , 气势雄伟。所发现的大量明清墓葬是研究地方史和明清时期贵州丧葬礼俗的重要资料。

  而在关岭和盘县境内发现的滇黔古驿道、盘县迎宾桥、顶云三洞桥等桥梁及碑记 , 以及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和沙子美军车站旧址等遗迹 , 是滇黔交通的重要人文景观 , 反映了贵州交通的发展轨迹。专家称 : 作为滇黔沟通的必经之地 , 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孔道 , 在贵州交通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结合考古发现考察 , 贵州交通大致经历了 4 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民间通道期。使用民间修整的通道 , 官道尚未形成。这一时期典型的历史事件是庄入滇。第二阶段为官道形成期。明初 , 为了控制大西南 , 中央遣大军进入贵州 , 并沿交通要道遍设卫所 , 以保证滇黔往来的畅通。此次所发现的绝大多数为这一时期遗存。第三阶段 , 公路形成期。自 20 世纪初 , 贵阳至安顺段成为贵州最早通车的公路。 1936 年 , 东西向横穿贵州全境的滇黔公路 , 成为联系中国半壁河山的纽带 , 为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 , 贵州公路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 , 公路修建如火如荼 , 给贵州经济文化建设带来空前机遇。公路沿线的文物古迹 , 成为贵州交通发展的真实再现。

  在公路建设中 , 以上部分遗迹将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建设方与考古部门通力合作 , 进行文物勘察与发掘 , 是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 , 文物部门正在制订积极有效的方案 , 将针对性地对遗存进行搬迁保护和抢救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