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人是岭南人类祖先”遭质疑
“广信(封开)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封开人是岭南人类最早的祖先”———本月6日,当这些重新提出的学术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对考古、史学感兴趣的网民纷纷提出质疑。而广州地区一批知名史学家,也持保留意见。
封开荣膺“发祥地”
8月4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开县人民政府在封开联合举办“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论坛公布了“广信(封开)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早期粤语中心不在广州在广信”和“封开人是岭南人类最早的祖先”等新的学术观点。
与会者认为,广信(即今天的封开一带)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古代是岭南的交通枢纽。汉武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出口之一是广信,广信因此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而且广信又是岭南最早传播中原文化的阵地。另外,目前封开一带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说明那里是粤语的“发祥地”。
网友质疑“新观点”
上述学术观点经网上披露后,网友们各抒己见,有相当一部分持质疑观点。这些疑问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问:在汉武帝开发广信之前的近百年间,不是早有现在的广州地区南越国了吗?网友“青山一隅”认为,“在近一个世纪里,中原文化怎么可能与岭南本土的百越文化没有相互渗透吸收?”
二问:南越国时期,汉族和百越族民有可能从不对话吗?部分网友称:“一旦有言语上的交流,汉语与百越土著语言势必会相互吸收和影响,粤语应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才对。”
三问:仅凭两颗牙化石能确定是封开人的吗?很多网友认为,“那两颗牙齿也有可能是由其他地方迁徙而经过封开的古人类留下的。”
专家认为“不严谨”
当记者就这些新的学术观点向广东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先生求教时,麦老对记者说:“学术讨论是自由的,但学术定论则是严谨的,一定要有充分的事实证据作为依托,才能站得住脚。”
著名文博专家黄淼章和秦汉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荣芳都坦言“(对这些观点)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泽泓表示:目前有一种被大多数专家认可的观点是:“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组合的文化,至少由潮汕、客家、广府三种文化元素组成,而且各自还有独立性。因此,你能说它的“发祥地”就仅仅是某一个地方吗?陈泽泓认为:一个地方的语言是否保留有上古语言的文化特征,与这个地方是否就是这种语言的“发祥地”是两码事。封开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它只能反映出封开是一个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受其他外来语言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较小。以此来推断“广信是粤语的发祥地”,似乎不符合逻辑。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教授陈晓锦等几位方言研究专家则提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只能去探讨语言的最早源头,而不是什么“发祥地”,这是很不严谨的表述方式。“比如,你说中国是汉语的发祥地,没人说你错,但如果你说北京是汉语的发祥地,那就要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