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新广武发掘9座汉墓
本报讯 为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由山西省文物勘探中心在新原线新广武互通区域内探出汉墓11座,近日,由山西省平朔考古队进行了发掘清理。
在11座墓中,有3座为竖穴木椁墓,3座为前后室砖墓,3座为多室砖墓,另2座砖墓破坏严重,无法清理。据当地居民讲,原大多数墓葬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农业学大寨时被推平。3座竖穴木椁墓均为南北向,长、宽、深在6、3、6米左右,椁室高1米左右,皆为同茔并穴单人葬。1号墓随葬品较多,有成套的铜礼器鼎、钟、钫、盘等,其他器物有铜镜、铜熏灯、铜灯、贝币、五铢钱、骨制饰件和残碎漆器等。两件铜鼎内均盛有肉类。3号墓随葬品仅有1件陶罐。6座砖墓墓顶多坍塌,被盗扰。前后室砖墓前室为穹隆顶,后室为拱形顶。多室砖墓是前有主室,主室后与左右再置侧室3—6个。主室为穹隆顶,侧室为穹隆顶或拱形券顶。有3座墓葬的铺地方砖为菱纹和方格纹。9号多室砖墓出土的陶器较完整,有尊、魁、勺、耳杯、盘、灯、案、灶等共26件。其他墓的陶器多破碎。出土的其它器物还有五铢钱和铁器。3座竖穴木椁墓的形制相近,都是同茔并穴的单人葬,1、2号墓所出的两面草叶纹和星云纹铜镜,也是西汉中期流行的类型。1号墓出有武帝五铢钱,2号墓出有彩绘陶器。据此推断,这3座竖穴木椁墓的时代应是西汉中期。3座前后室砖墓和3座多室砖墓,分别是东汉中期与东汉晚期常见墓型。
这批汉墓地处雁门关前,内长城脚下,新广武城西,广武汉墓群南侧,距汉代雁门郡阴馆县城(今朔城区里仁村村南遗址犹存)仅5华里。这一带至今仍留存有较完整的长城、烽火台、驻戍城堡、古地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频繁的战事,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批汉墓的发掘,正式揭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武汉墓群的内涵,对广武汉墓群年代的上下限确定,墓型和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一个可靠标尺。
1号墓仍以典型的成套铜礼器鼎、钟、钫等为主,说明在西汉中期,仍保留着奴隶制度葬俗。在3号墓中,虽是较大的木椁墓,却仅随葬一件陶罐,这与当时盛行厚葬习俗和墓主人身份很不相符,无疑与当时这一带不安定的战争环境所造成的经济残败局面有关。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